密战2017

动作片大陆2017

主演:郭富城,赵丽颖,张翰,任达华,张蓝心,朱一龙,于晓光,刘玥心,奚美娟,寇振海,由立平,安亚平,孙耀威,曹操,李滨,涂黎曼,艾如

导演:钟少雄

播放地址

 剧照

密战2017 剧照 NO.1密战2017 剧照 NO.2密战2017 剧照 NO.3密战2017 剧照 NO.4密战2017 剧照 NO.5密战2017 剧照 NO.6密战2017 剧照 NO.13密战2017 剧照 NO.14密战2017 剧照 NO.15密战2017 剧照 NO.16密战2017 剧照 NO.17密战2017 剧照 NO.18密战2017 剧照 NO.19密战2017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15 00:48

详细剧情

  淞沪会战后上海沦陷,地下工作者林翔(郭富城 饰)受命来到危机四伏的上海,重建惨遭敌人破坏的地下抗日战线。在这里他遇到单纯却很有正义感的兰芳(赵丽颖 饰),这对临时组成的“地下党夫妇”将在战火纷飞中,携手与日本侵略者及伪政府特务展开惊险刺激的生死较量……

 长篇影评

 1 ) 被挡在门外的女性 ——《华盛顿邮报》

梅姨似乎很喜欢演这种大女主的片子,但是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她在《穿普拉达的女魔头》里面卸了妆无助的坐在楼梯间却不得不去考虑自己的孩子们的场面。在“女强人”为主题的电影中,女性总是逃脱不出家庭与事业的制衡,就算是铁娘子如撒切尔夫人,也被人挖出作为女人脆弱面大加强调。而男性就没有这个烦恼。 看过一个访谈,问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女性,她们最佳的写作时间是什么时候。大家都说是在清晨或者深夜:因为那时候孩子睡了,丈夫睡了,没有家务的烦恼。而男性作家们爱什么时候写就什么时候写,还能吩咐妻子给自己做好三餐送进来。生理结构带给女性的弱点被社会强加的刻板印象再加一道枷锁,于是大部分女人都被困在家里为琐碎的家务事操碎了心。 电影中的几个能突显性别上权利不平等的场景被导演刻意的强化了:在与投行谈判的时候谈判桌上只有Kay一个女性,其他人都是西装革履的投行精英和董事会成员,无一例外都是男性。在公司上市的时候女秘书们被关在门外,在家庭聚餐结束后女人们自然而然的聚集在一起讨论孩子和家庭,而男人们则是去隔壁讨论“更重要的事情”。在最高法院遇到女性助理员,即使很有能力却只能被上司使唤着搬材料。 最后就连Kay身上的压力也是Ben的妻子,一个优秀的艺术家却为家庭奉献了大量时间只有深夜才能去自己工作室创作的女性,一语点醒了他,也点醒了影片的观众。Ben的妻子大致说,“她太不容易了。如果这件事情失败,你只是会失去你的工作,但是你很快能找到下一份。可是她,她就什么也没有了……”她能够理解Kay作为女性身上还有一层更深的压力:如果你失败了,是因为你是个女性,女性天生就是做不好什么事情的。甚至在电影的前期连Kay自己也觉得,自己是被强行拉到这个位置上的。 我的豆瓣好友对这部电影的影评也很有趣,多数人都是集中评价了舆论和国家权利的制衡,新闻自由的探讨,媒体和政府之间的关系等等。也许他们觉得“女性的抗争”这个点在电影里面太小或者是太“政治正确”,但是我觉得这是这部电影最为闪光的一点。 虽然电影的背景是70年代,同样的问题时至今日仍然存在着。我存在于一个白人男性占极大统治权的行业,大部分女性在行业里仍然是被认为花瓶,即使和男性做到了同等的职位也仍然处于弱势。各个公司这些年里致力于强调自己是“women friendly”,增加diversity的项目和女性的俱乐部,还强调每年自己升多少女性合伙人等等,但是亲身走进去发现对女性障碍仍然真实而残忍的摆在台面上。至少“生孩子请假”这种问题就是必须考虑的。我们在面试聊天的时候一位senior就与我说:“在非诉部门的女性太不容易了,因为工作时间这么差,她们很难兼顾家庭和孩子。” 同时存在的是大环境对于女性价值的否定。在我面试的时候,很容易就能够看出男性面试官的恶意,“亚裔,女性,长的不够惊艳,PASS”,敷衍的态度明显而不加掩饰。而什么样的女性能够吸引他们呢?长相甜美的白人女孩,或者是任何普普通通的白人男子,不论他们的成绩单和简历有多难看。女性真正的想要为自己挣得一席之位就要变得很激进,很主动,被人冠上“aggressive”,“不好相处”,“gunner”的名声,除非是极少数的专业背景实在过硬无人能够取代。连我们在帮人mock interview的时候也在说,“IBD招人的时候到底挑什么呢?大家简历ok,水平ok,就看脸了。” 更不用说国内,衡量女性的标准就剩下了年龄身高外貌和工作是否稳定。大部分同学毕业了都去了银行,考上公务员就可以在家族里高人一等,聊天的时候大家多围绕的话题也都是“什么时候结婚?”“什么时候生孩子?”“上次的相亲对象怎么样?”。 看电影的时候我一直在想,为什么我们要挣破头去华尔街呢?其实和那些口口声声称自己是“女权主义者”,去学女性研究然后写一些田园女权文,或者在微博上宣称女性应该争取所有权利包括吃饭不付钱的人比,被批评的在华尔街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也是可以为这件事情真正做出一些改变的。至少可以争取做最早推开那道门的女性,不是吗?

 2 ) “五角大楼文件”泄密案亲历者如何回忆这段历史?

尼克松、埃尔斯伯格、布莱德利、格雷厄姆他们在这件事中如何考虑?

任何一个新闻专业出身的人都不会对“五角大楼文件”这六个字没有印象,我还记得自己大二的新闻史期末闭卷考试中,就有这么一道填空题——最先刊载“五角大楼文件”的媒体是_____。

因此,自去年11月份在豆瓣得知这件事被拍成电影后,就想好好地通过书来了解这件事。所以,断断续续花了3个多月把“五角大楼文件”泄密案的一些亲历者传记读了一遍,基本缕清了这么几个问题:

1.丹尼尔·埃尔斯伯格为什么要泄密这份绝密文件? 2.《华盛顿邮报》为公开这份文件冒了多大风险? 3.尼克松政府为什么要为这份文件向媒体们宣战? 4.为何《纽约时报》员工们对这部电影颇有微词?

通过个人传记来进入历史,或多或少会有偏颇,但事件亲历者的回顾无疑是第一手的材料。

Q1 丹尼尔·埃尔斯伯格为什么要泄密这份绝密文件?

作为兰德公司的防御研究员,为数不多能接触到“五角大楼文件”的人,身处旋涡中心的丹尼尔·埃尔斯伯格无疑是这一事件的主角。但电影只聚焦了邮报一方,对这位泄密人的关注实在太少,有必要头一个讲。

作为美国历史上一个重量级的泄密者,埃尔斯伯格当年泄露文件的影响,可能丝毫不逊于21世纪的斯诺登曝光“棱镜计划”。但泄密后,两人的命运却截然不同。埃尔斯伯格虽然被指控违反《间谍活动法》,但由于当时民众普遍的反战情绪和尼克松的自身难保,埃尔斯伯格最终被判无罪。之后,他将这段经过写成自传——《吹哨者自述》(吹起对不义之政和暴行的哨声)。

第一个问题也主要是基于他的这本自传来回答。

答案我们都知道,因为反战,反对美国继续在越南的战争。当时尼克松政府刚刚上台,通过竞选时承诺结束越战的他,在上台后非但没有结束越战,反而打着“越南化”政策的幌子,加大海军、空军的投入,并入侵柬埔寨。

但为什么埃尔斯伯格一定要通过向媒体全文披露的方式来传达这个观点?要知道,他并非普通的越战士兵,普通的反战人士,他是哈佛学者,兰德公司的专家,他能接触到国会议员,也几次和国家安全助理基辛格交流过,他完全可以不用那么冒险的方式。

因为都失败了。

早在1969年9月,埃尔斯伯格就违反了保密协定,开始秘密复印“五角大楼文件”。他知道这么做“会奔赴监狱,而且早已认识到,当前的局势值得自己孤注一掷”

在复印文件中(因为文件量很大,复印持续了很久),埃尔斯伯格联合其他5名兰德公司同事,以个人名义写信给《纽约时报》,“呼吁美国在一年之内单方面撤军”。这封信函只是表达了他们的观点,并没有涉及绝密文件。

但这份呼吁帮助他联系上了联邦参议员J.W.富布莱特。作为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的主席,富布莱特是国会中主张从越南撤军的重要人物,他对美国国会通过任何对外关系法案或决议上,有重要影响力。埃尔斯伯格告诉富布莱特自己有这么一份文件,能揭露前几任政府在越战中采取了蒙蔽、欺骗议员及民众的行径以获取人们对越战的支持。

富布莱特对此非常兴奋,但因为来路不当,向国防部长正当索要又渺无音信,作为参议员的他最终选择避免在公开场合、在听证会上,非法地提到这份文件。

埃尔斯伯格又尝试直接劝说基辛格阅读“五角大楼文件”,让他“在阅读中发现,将越战扩展到柬埔寨的做法不过是老调重弹”。但基辛格回答他说:“但是,我是否可以从研究文件中学到一些东西呢?”他坚信自己“所做的决定与以前完全不同”

再次失败后,埃尔斯伯格决定在一次法庭审判中,作为专家证人,将“五角大楼文件”作为证据记录在案。但他一开口说约翰逊总统说谎,法官就警告:“不要在法庭内散布批评政府的证词”,但埃尔斯伯格仍坚持指出总统进行的越南战争是非正义的,法官看出他的想法,说:“我最后一次警告你们:如果胆敢再次提出政府隐瞒事实的证词,我会视你们藐视法庭。”

在国会、政府、法院三条路都走不通后,埃尔斯伯格在富布莱特等人的建议下,决定将文件交给报社,希望能全文刊载。

Q2 《华盛顿邮报》为公开这份文件冒了多大风险?

这个问题应该是这部电影最浓墨重彩的地方,这里我主要摘录一些本·布莱德利(时任《邮报》总编辑)和凯瑟琳·格雷厄姆(时任《邮报》发行人)个人传记的内容作为补充。

在电影中,主要就两个角色布莱德利(汤姆·汉克斯饰)和格雷厄姆(梅姨饰),我们能感受到格雷厄姆的焦虑和害怕,却没太明显感受到作为总编辑的布莱德利有何不安。

但在布莱德利的自传《最“危险”的总编辑》中,当他听到司法部副站长电话里的警告后,他的“手和腿都在发抖”,他意识到自己面临着很严重的指控——“《反间谍活动法》的指控与我的预期并不相符,我所知的第18款给我带来了麻烦。那可是刑法啊!”

此外,在决定要不要刊登文件前,布莱德利也陷入过迷茫——“我真是进退两难,快要‘走投无路’了。我还必须要安抚律师的情绪,更要做好毕比(华盛顿邮报公司董事长)的工作,劝他们至少要采取中立的立场,同时我还要阻止记者以免把毕比逼上绝路。”

最终,布莱德利找了一位相识20多年的辩护律师,并“把一切如实地和他和盘托出”,最终,这位深受布莱德利信任的律师在沉默很久后说:“嗯,本,你必须迎难而上。除此之外,你别无选择。这是你的工作。”这之后,这位总编辑才坚定了自己的想法。

在决定是否刊登的那天,格雷厄姆正在家里为《邮报》的老员工举办欢送会。在她正举杯说祝酒词时,有人突然把她拉到电话旁,要她做“最后决定”。对此,格雷厄姆也十分疑惑,她问完一圈,得到了不统一的回答后,问道:“我们难道不能讨论一下这件事吗?连《纽约时报》都花了3个月才作出的决定,为什么我们非得这样匆忙地拿定注意?”

是的,确实是匆忙地拿定注意。布莱德利在自传中回忆道:“在纽约联邦地区法院让《纽约时报》保持沉默后,我们几乎立即作出决定:我们要在6月18(周五)发表一篇文章,在12小时内完成《纽约时报》用3个多月才完成的工作。”

Q3 尼克松政府为什么要为这份文件向媒体们宣战?

在豆瓣的热门影评中,最热的这篇《有人在寻找汤兰兰,有人却在捍卫媒体人的良知》,可能是影评的缘故,文中有几处事实性错误,其中最明显的一处是:

这篇新闻只是几千页的研究报告中的一部分,完整报告将历数过去30年白宫是如何在越战问题上撒谎的,从杜鲁门(第33任美国总统)到艾森豪威尔(第34任)、肯尼迪(第35任)、约翰逊(第36任)、尼克松(第37任)全都在撒谎,严重误导了国家。

这个错误之所以无法被忽视,是因为它直接关乎很多人的想当然:尼克松政府是因为文件揭它的短而发怒的。

但实际上,这份文件和尼克松政府八竿子打不着。

事实上,无论是布莱德利,还是格雷厄姆都在多年后还百思不得其解:

20年以后,究竟为何五角大楼文件成为当局宣战的原因还是让人捉摸不透。——《最“危险”的总编辑》
现在回想起来,难以理解为什么尼克松和他的手下对刊登这些文件感到如此恼火,这些文件记载的是尼克松掌权之前的政府作出的决策,没有任何内容有损尼克松的名誉。——《个人历史》

针对这个问题,通过阅读《尼克松:孤独的白宫主人》一书或许可窥一二,该书是基于尼克松当政时期的各种材料以及录音带、日志、访谈等写成的。

《纽约时报》刚刊载文件时,尼克松并没有太多关注,他的名字并没有出现在这份文件中,因为这项研究完成于1969年1月15日,他的就职典礼在5天后才举行。而且尼克松还觉得这对他来说“可能利大于弊,因为它说明是民主党人把这个国家带入越南的。这是历史。”

但随后,他不这么看了。

基辛格打电话给他,说:“它说明你(是)个窝囊废……这些泄密者在稳扎稳打地、有条不紊地摧毁我们……它可以摧毁我们实行外交政策的能力。如果其他大国觉得我们不能控制内部泄密行为,他们就不会同意与我们进行秘密谈判。”(我们知道基辛格这个时候正和中国进行秘密谈判)

对,“最重要的是保密”

或许,这件事是最令尼克松头疼的。喜欢秘密行事的他,不喜欢“数十万在政府部门进进出出的男男女女获准查看‘绝密’文件”。在尼克松看来,“泄密就是不支持政府”

顺带一提,与美国政府的绝密像筛子一样漏出去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匈牙利一名记者因为拿走了一本国家年度预算而被判以“出卖国家”罪,这项数据本应在各国都唾手可得。感兴趣可以读读这本书。

Q4 为何《纽约时报》员工们对这部电影颇有微词?

最后这个问题也是来自豆瓣短评中较热的一条:I heard folks down at the NYT are really annoyed by this movie。

这个问题可能直接看别人的文章更直接。其中《纽约时报》员工说的最好玩的一句话就是:这就相当于在说是《纽约时报》报道了水门事件一样。

不过,在当事人的传记里也能窥探一斑。

首先,这件事就是《纽约时报》挖掘的:

《华盛顿邮报》可没有文件的副本,我们发现自己的处境很不妙,只能拾人牙慧,改写别人的文章。《华盛顿邮报》的新闻每隔一段都不得不提及“根据《纽约时报》的报道”,每个字都是“血迹斑斑”呀。——《最“危险”的总编辑》
在所有的报纸中,《纽约时报》自然是最佳的选择。——《吹哨者自述》

同时,我们要认识到美国媒体竞争激烈,做新闻可不能一团和气,虽然有时会抱团取暖,但此时两家仍在竞争。

周二,司法部起诉并且发布了一项针对《纽约时报》的禁令,禁止报社提前出版某些文章,这在共和党历史上尚属首次。无论是以何种方式,至少《纽约时报》暂时收敛了往日的嚣张气焰,开始缄口不语了。——《最“危险”的总编辑》
毋庸置疑的是,尼尔及《纽约时报》将双双获得普利策奖。他们理应得到该奖项。对我来说,将五角大楼文件交给《华盛顿邮报》定会削弱《纽约时报》的地位。——《吹哨者自述》

此外,在推动司法进步上,《纽约时报》的功课也做得更足一些。《批评官员的尺度》一书中,最后的最后也提到了“五角大楼文件”案。

但最终,《华盛顿邮报》成为了报道“五角大楼文件”媒体的大赢家——此后,“世人把《邮报》和《纽约时报》相提并论”(格雷厄姆语)。

 3 ) 有人在寻找汤兰兰,有人却在捍卫媒体人的良知

这几天,《澎湃新闻》记者吃人血馒头的行为引发了网友众怒。

1月30日,《澎湃新闻》记者王乐写的一篇名为《10年前,14岁的她以性侵等罪名把全家送进监狱,然后失踪了……》的新闻迅速蹿红网络,阅读量高达几百万。

取这样一个标题,搞得好像罪魁祸首是汤兰兰一样。

这篇文章从标题到内容,字里行间都在暗示读者:汤兰兰诬陷了全家人。

反观《华盛顿邮报》,我才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媒体人!

我们先聊聊电影,再回过头说《澎湃新闻》的事件。

《华盛顿邮报》不久前已经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的提名,由2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的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执导,由汤姆·汉克斯和“梅姨”梅丽尔·斯特里普主演。

其中汤姆·汉克斯2次获得奥斯卡最佳男主角,梅丽尔·斯特里普2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1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女配角。

电影讲述的是历史真实事件:五角大楼文件事件。

百度百科的资料显示,越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最不得人心的战争,美国社会的反越战行动一直在发展壮大,各大城市都爆发了反战游行示威。

1965年,国防部长就知道美国赢不了越南战争,然而,美国总统选择了欺骗国会和百姓。

70%的原因是为了逃避美国战败的羞耻,他们明知道赢不了,还让士兵去送死。

可问题在于,国会和百姓都被蒙在鼓里。

但是,艾尔斯伯格、《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这样的充满良知的媒体人站了出来。

艾尔斯伯格原本是五角大楼的员工,担任助理国防部长的特别助理。

在一次去越南的实地考察之后,他彻底改变了对战争的一贯看法。

他开始发表反战言论,以及说服国会反战派议员向尼克松政府挑战,以早日结束越战。

但是艾尔斯伯格接连受挫,因为这些议员根本不可能用政治前途作赌注。

艾尔斯伯格尝试过了以相对温和的方式让美国结束越南战争,结果遭遇了失败,因此不得不采取了激进的做法。

于是,他向《纽约时报》泄露了国家机密文件——国防部长的研究报告。

1971年6月13日,《纽约时报》发布了《越南档案:五角大楼的研究追溯,30年来美国如何越陷越深》的新闻。

新闻表示,美国政府在越战初期就采取蒙蔽、欺骗公众的行径以获取人们对越战的支持,以后这些手段更是成了政府的家常便饭。

这篇新闻只是几千页的研究报告中的一部分,完整报告将历数过去30年白宫是如何在越战问题上撒谎的,从杜鲁门(第33任美国总统)到艾森豪威尔(第34任)、肯尼迪(第35任)、约翰逊(第36任)、尼克松(第37任)全都在撒谎,严重误导了国家。

第二天,《纽约时报》进一步曝光了机密文件,导致美国百姓关于反战的游行示威活动爆发并席卷全国。

与此同时,联邦法官禁止《纽约时报》再发表越战相关的机密文件,这是美国历史上法院首次禁止报纸出版。

《华盛顿邮报》肩负起了这份艰巨的重任,总编辑本·布莱德利(汤姆·汉克斯 饰)派下属本·巴格迪肯找到了艾尔斯伯格,见到了整份文件,并带回了报社。

这份文件有47卷,艾尔斯伯格每次顺一点出来,花了几个月时间才把它复印完。

法律顾问表示:发表这份文件是重罪,因为联邦法官认为发表它会毁了美国。

总编辑作出的回应是:不发表它才会毁了美国!

同事也好言相劝:揭露政府多年的秘密,我们会被判刑,《华盛顿邮报》将不复存在。

总编辑说道:

“如果我们生活在一个由政府决定我们该发表什么的世界,我们的《华盛顿邮报》已经不复存在了。

“我们有了这份文件,如果我们不发“大家最终会发现表,看起来像什么?我们就输了,这个国家就输了,尼克松赢了。

“捍卫出版权的唯一途径就是出版本身!”

报社老板(梅丽尔·斯特里普 饰)日日夜夜做了强烈的思想斗争,最终也做出了决定。

这群充满良知的媒体人,冒着被封杀的风险、报社倒闭的风险、被判刑的风险、甚至失去生命的风险,发表了文件。

之后,最高法院举行了听证会,以裁决发表机密文件的案件。

就在大家都以为会被判刑的时候,他们却以6:3的投票赢得了官司,宣判无罪。

因为法院相信,这群人非但没有叛国,反而拯救了无数士兵的生命,拯救了千万个家庭,拯救了一个国家!

当然,这也要得益于美国三权分立的制度,政府、国会、法院相互制衡,法院的判决不会受到外界的影响。

事后,法官对《华盛顿邮报》记者说道:开国元勋们给予媒体自由所必要的保护制度,是为了让媒体在我们的民主政体中发挥重要作用。媒体应该为被统治者服务,而不是为统治者服务。

类似题材的电影还有许多,比如《聚焦》《夜行者》。

《华盛顿邮报》为了良心,不惜赌上一切与国家为敌。

波士顿环球报的《聚焦》团队为了良心,历尽千辛万苦来还原一个真相,从而揭露教会性侵儿童的黑幕。

《夜行者》中的记者为了更血腥、更劲爆、更吸引眼球的新闻场面,走上了犯罪的不归路。

《澎湃新闻》记者王乐为了博人眼球,将一名少女再次推入黑暗深渊……

这一切源于2008年10月3日,年仅14岁的汤兰兰向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龙镇警方写了一封举报信,称其从7岁开始被父亲、爷爷、叔叔、姑父、老师、村主任、乡邻等十余人强奸、轮奸,前后已有7年。

当月底,3天内村里16人被抓。4年后,包括其父母在内的11人获刑,罪涉强奸罪、嫖宿幼女罪,其父母还被判强迫卖淫罪。

司法人员花了4年时间调查取证、抓获嫌犯,整个案件已经盖棺定论,汤兰兰也终于重新开始新的生活。

然而,王乐不去采访犯人有没有犯罪,不去调查警方有没有逼供,不去怀疑法院有没有行贿,反而把错误归结给了最不可能的人——受害者。

她凭借自己的想象力,私自给汤兰兰定了罪,给受害者造成了二次伤害。

她在文中写道:

14岁那年,正在读初一的汤兰兰(化名)把全家人送进了监狱。
涉案家属们仍在申诉,他们等待着汤兰兰的出现。
而汤玉(汤兰兰)去哪了呢?

短短三句话,就让受害者变成了加害者。

在她看来,汤兰兰诬陷了全家人,然后就人间蒸发了。

因此,她呼吁网友“寻找汤兰兰”,甚至在文章最后贴上汤兰兰的户籍信息。

她本就是受害者,想要隐姓埋名重新开始新的生活,你凭什么呼吁网友去寻找她?

要是记者可以随意曝光受害者的信息,以后还有谁敢说出自己的受害经历?

这个花了10年时间好不容易从地狱边界爬出来、重获新生的女孩,记者几句话的工夫就把她打回原形。

正如网友所说:你考虑过汤兰兰的感受吗?

事实是什么?事实就是汤兰兰的确是受害者,当年被抓获的人都是罪有应得。

根据五大连池市政委对案情的回应,我们可以提炼出以下几点信息:

1.公安局查清全部违法犯罪事实,将涉案人员全部抓获。

2.二审依法维持原判。

3.汤兰兰的母亲相互串联罪犯,企图翻案。

4.两名罪犯出狱后因嫖娼再次被抓。

5.某些媒体断章取义,混淆视听,不实炒作。

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

警方、法院4年时间的调查结果,难道还没有你随手写的一篇文章严谨?

你身为一名记者,就因为你觉得“不合情理”,就判定别人被伤害7年的事实是假的?

我们总是在说“不信谣,不传谣”,但普通网民根本不知道哪些是谣言,哪些不是谣言。

真正能做到“不信谣,不传谣”的其实并不是大众网民,而是媒体人。

如果他们说假话,谣言就会多一点;如果他们说真话,谣言就会少一点。

这个世界有没有谣言都掌握在媒体人手中。

记者、公众人物说的话,会影响无数人的思想。

美国政府欺骗百姓,结果误导了亿万百姓;《华盛顿邮报》发表机密文件,结果其它报社纷纷紧跟步伐发表了。

《澎湃新闻》一篇小小的文章,结果让一群网友失去判断,因为一篇“并不权威、没有验证真实性”的文章,去怀疑“四年调查、两次审判最终板上钉钉”的案件的真实性,开始寻找疑点。

其实这些哪是疑点,这本来就是记者有一部分写出来了,有些部分故意没写出来。

甚至,还让其它媒体也被真相蒙蔽双眼。

《新京报》起了一个《被全家“性侵”的女孩,不能就这么“失联”着》的毁三观标题。

不失联难道等罪犯来报复?

《凤凰新闻》更是产生了奇葩逻辑:你都没有精神失常,你好意思说自己被性侵了?

网友的错误言论、媒体的错误报道,一切的一切,都源于那一篇新闻。那篇新闻就是万恶之源。

尽管五大连池市政法委辟谣,但受害者受到伤害、网友被误导的事实已经无法改变了。

现在媒体人的从业门槛太低了,你随便编造一篇新闻,他们就可能跟风写一篇类似的。而且,假新闻一遍遍重复后也会慢慢会被人们当真。

2016年1月4日,多家媒体发布“江西九江发生6.9级地震”的假新闻;

3月15日,“北大才女回乡创业,放弃白领选择送快递”的不实消息传遍了全国;

10月6日,刷爆微博、朋友圈的“这家公司每天早上女员工排队,老板依次接吻”帖子也被证实并不属实……

再小的错误,乘13亿就是大错特错;再小的谎言,乘13亿就是弥天大谎。

司法人员调查取证、抓获嫌犯需要4年,汤兰兰开始新的生活需要10年,而毁掉这一切只需要一瞬间。

《澎湃新闻》记者选择性忽略了如山铁证,而是去钻牛角尖,去凭空臆想那最不可能的一个情况,然后公然发表于网络,从而误导千万网友;《新京报》《凤凰新闻》毫无主见,跟风发表谣言,使得谣言变得更多,导致部分网友看多了就会信以为真。

而《华盛顿邮报》中,艾尔斯伯格的做法,是去越南战场实地考察,并且拿到了国家机密文件,这个时候他才敢去呼吁大家反战。

很多时候人们不知道什么是真相,尤其是媒体人,就需要在发表看法先去寻找证据。

因此,媒体人需要的不仅仅是良知,还需要善良、公正、客观、责任,保证自己发表的新闻真实、可信、中立、全面。

我想起了新华社高级记者杨继绳对记者的认识,这段话很长,我节取其中的一部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在网上搜到全文:

这是一个卑鄙的职业,这个职业可以混淆是非,颠倒黑白,制造弥天大谎,欺骗亿万受众。
这是一个崇高的职业,这个职业可以针砭时弊、揭露黑暗、鞭挞邪恶、为民请命,担起社会良心的重责。
是卑鄙还是崇高,在于从业者本人的良知、人格和价值取向。
真正的职业记者会选择崇高、神圣、深刻、凶险,鄙视和远离卑鄙、平庸、浅薄、舒适。

 4 ) 把矛头指向有冕之王时,才有资格自称无冕之王

比起《跑调天后》那种单纯为了自己刷存在感而拍的无聊片子,本片才算是没有浪费梅姨的毒瘤级演技。

看到前半段还有点奇怪,为什么提名了奥斯卡最佳女主而不是男主,就算汤姆汉克斯没有发挥出全部实力,至少戏份摆在那里。演到女老板拍板时才真正心服口服了,矛盾全集中在她身上,手握乾坤的是她,难怪演员表上梅姨的名字要排到第一位了。

受到韦恩斯坦肥猪的连累,梅姨这半年来风评不佳。其实她有点像做头发事件当中的马苏,始作俑者早早躲起来了,她却因为目标更大而一直被追着打。

民众的正义感容易被利用,这种情况特别值得警惕。做头发事件当中,包括我在内的不少网友都想看到屁几万死无葬身之地。结果呢?他确实被封杀了,但是有更多比他优秀得多的rapper却也给这坨屎陪葬了。所以最近看到网上因为“汤兰兰事件”一股脑地在喷媒体人,让我有种深深的恐惧感。

澎湃、凤凰、新京报那几个记者当然该骂。“The press was to serve the governed, not the governors.”《华盛顿邮报》里的这句台词很好地说明了为什么我们对于国内媒体在汤兰兰事件中的表现如此失望。自诩“无冕之王”的记者不敢去挑战强权,反而利用手上的资源欺侮弱者,这样的行为完全与他们的使命背道而驰,以笔杀人,比起纯以蛮力横行霸道更加无耻。

但我还是愿意相信并非每一家媒体都这么无耻,所以也希望网友们不要扩大打击面,坏事是哪几家混蛋媒体的哪几个混蛋记者做的,就揪住这几个混蛋往死里怼。至于别家媒体,只要没有主动跳出来抱团洗地,就不要让人家躺枪误伤了。

医生,记者,[哔]察……每一种职业都有好人也有垃圾,民众声讨记者当中的害群之马,是在帮那些真正有职业道德的新闻工作者们清理队伍,相信他们也能明辨是非,不至于玻璃心地被轻易代表。这只是民众正义感的又一次爆发,不必上升到“民众与媒体之间的战争”这种层面。两个群体本是站在同一边的。

群情汹涌,是因为觉得受到了辜负。寄予厚望的人没有替自己发声,反而捅了自己一刀,甚至骄傲地想要成为压在自己头上的另一座大山,民众当然不肯干。但是千万不要以为这座新冒头的大山被另一座更大、更顽固的、历史更悠久的山给碾压了,会是一种理想的结局。一次小小的做头发事件,最后的结果却是整个嘻哈圈子被铲平。谁知道这一次会不会有人将计就计让,打着“顺应民意”的旗号去清理自己看不顺眼的家伙、让媒体永远闭嘴呢?在气头上的我们或许一时会为此拍手称快,但是早晚有一天会后悔。

媒体惹怒了我们,至少我们敢怒且敢言;如果有一天只剩下了那些让我们敢怒不敢言的,那可就真是叫破喉咙都没用了,因为那个能发声却被嫌弃的破喉咙早就被我们自己给掐断了。

 5 ) 九座小金人联手!告诉你什么是媒体良知

有人将《华盛顿邮报》的三大主创称为“黄金圣斗士”,斯皮尔伯格+梅姨+汤姆·汉克斯,简直就是“九座小金人的强强联手”。作为年度最重磅的美式主旋律,在有的影迷眼里,或许只不过是奥斯卡榜单中的一笔;但对于另外一些影迷或者媒体人而言,它的意义不止于此。

友情提醒:本文涉及剧透,请大家谨慎阅读。

作者| 易青

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

当报业的黄金岁月风流云散,铅印的新闻纸页零落成泥,曾经满载的新闻自由理念,是否依旧光采熠熠,镌刻人心?

美国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垂垂老矣,其新作《华盛顿邮报》围绕着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著名的“五角大楼泄密事件”展开,试图揭露那群媒体人的生态,探讨政府与媒体之间的关系,透示着一股惶惑之感。

电影强大的主创阵容,成为十足的看点。男主角凯·布莱德利由影帝汤姆·汉克斯出演,这也是在电影《间谍之桥》后,他与斯皮尔伯格的再度合作。布莱德利身为《华盛顿邮报》报社总编辑,性格严苛刚毅,极力与同行竞争,还志在将越战机密文件公之于众。

女主角凯瑟琳·格雷厄姆由“梅姨”——梅丽尔·斯特里普扮演,在丈夫离世后接管报社,出任董事会总裁及发行人,欲壮大家族报业,将与清一色的男同事协商、斡旋。此外还有老戏骨布鲁斯·格林伍德加盟,出演名噪一时的国防部长。

现如今,第90届奥斯卡金像奖颁奖在即,届时《华盛顿邮报》将与《敦刻尔克》《三块广告牌》等争先角逐。而“梅姨”也获得最佳女主角提名,如若问鼎的话,将是传奇性的三封影后。汤姆·汉克斯虽然没提名让,在最佳男主角提名中也有着极大竞争力。

序幕,丹尼尔·艾尔斯伯格从枪林弹雨的越南战场归来,多次往返兰德公司,翻阅文件,为下文泄密发生埋下伏笔。此时导演为做简约的史实背景,故穿插一段段影像资料,涉及四届美国总统对民众的系统性撒谎。电影的叙事结构则有如机械般细密精巧。

而《招股书》有关投资人可撤股条约,被报社董事会主席兼发行人格雷厄姆首先提及,要紧事项引在前头,日后果真变为格雷厄姆发行新闻的后顾之忧。编辑部人员意在报道总统尼克松女儿大婚,不料撞上《纽约时报》曝光局部越战机密文件,以至于成为社会舆论焦点。

导演安排两条线索并行,有分有合,一条线索叙述董事会商酌公司上市事宜,另外一条线索铺叙编辑部对新闻事件的采写。两条明线初次是如何自然合拢?

当成功上市消息传到编辑部,人人为之欢庆之余,实习生则将线人艾尔斯伯格的联系卡片悄然交给记者本·巴格迪肯,推动主要情节的平稳发展。此后事态发酵,两条线索逐渐演变,一为报社管理层对新闻内容的尺度把控,二为编辑部对越战真相的挖掘,总编辑布莱德利与格雷厄姆成为事件旋涡的中心人物。

编辑部将得以获取大量机密文件之际,又碰到发行人这个关卡。布莱德利与之磋谈,形成重大的矛盾冲突点。格雷厄姆出于保全报社考虑,《纽约时报》殷鉴在前,审慎为宜。

而布莱德利则以为国防部长政客都是她的座上宾,惮于情面,不能结怨。前面剧情也有关锁照应之处,当布莱德利试图说服格雷厄姆向国防部长索取文件,就被直言拒绝。面对政治掣肘、法律禁令的联合清剿,刚刚上市《邮报》一着不慎,将有倾覆之虞。二人所做的突围之举,有如冒险。

布莱德利和格雷厄姆有对抗、磨合、妥协之处。前者体现的是理想性,后者体现的则是社会性。不同于前者纯粹地追寻媒体人的责任与道德操守,将新闻自由与公众知情权都置于第一位;格雷厄姆一直是处在两难境地,源于社会认知、内心的深彻与复杂促使着她与尼克松政府做出生死博弈。导演赋予格雷厄姆的一种政治觉醒与女性权益,与美国七十年代女权运动浪潮有所呼应。

尾声,官司打赢,事态复归平静,导演并未寂然打住,有如宕开水纹,反对“水门事件”轻轻描上一笔。漆黑一片的大厦里,保安骤然发现不速之客闯入偷盗的痕迹。

历史上,正是由于《邮报》记者偶然认识“深喉”,报道“水门事件”始末,掀起舆论哗然,尼克松总统最终在1974年被迫辞职。这表现了电影疏密有致的叙事节奏。

电影的成熟工整之处,尚不止于此。纵观斯皮尔伯格老到的镜头调度,简直信手拈来。飞机上,艾尔斯伯格与国防部长、科莫将军的简短交谈,巧妙的三角站位,揭示紧张、分化关系。律师克拉克之于布莱德利,有如国防部长之于格雷厄姆,都在一段激烈对话中有俯仰角度的安排,强势弱势立现,导演很会在上面做戏。

四人互通电话则是电影高潮所在。多人视角的凌厉剪辑,镜头的空灵旋转与俯拍,再配以水平镜头的缓慢推进,阴冷黯然的灯光打过来,格雷厄姆的眸中噙满泪水,神情犹疑、激亢、渐渐坚定,强大演技得以爆发。

其实整部电影的打光和色调都趋于一致,晦暗、昏黄、阴幽,结合多处室内的密闭布景,传达着一股紧张、凝重的呼吸感与律动。

而“五角大楼泄密事件”仿佛一面棱镜,折射的是新闻自由和联邦政府安全之间的矛盾。值得深思的是,美国最高法院最终裁定政府败诉,其关于报社刊登文件的禁令无效。

美国高院的判决正是基于三权分立制度的表现,三权分立的架构之下,法院和政府之间存在制衡关系。总统权力是受控的,只能敛手坐观《时报》、《邮报》的新闻披露,搅动社会反战游行风波。

影片《华盛顿邮报》几乎处于一股冷峻的压抑之中,潜藏的热情在结尾处有如火山喷涌,堪为一部出彩的社会写实电影。它并未着眼于捋清机密文件的泄露始末,而是试图探讨政府与新闻媒体的实际关系,与公众知情权的重要意义。

时移世易,新闻自由何止让美国总统一度头疼,它也是我们的死穴。只有看到国内近年来的调查记者稀零,媒体面对重大新闻失声、公信力丧失的真实现状,才能深深理解剧中这群人物行为的伟大,值得为之致敬。这部电影犹值得媒体人的观看与思量。

作者| 易青;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

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合作投稿 |kdykds@163.com;微信 | kdykds

喜欢请关注公众号:看电影看到死

死在电影院 是影迷们最大的梦想

死在片场 是导演们最美的绝唱

 6 ) 没有硝烟的战场,毫不虚伪的正直

今年奥斯卡好几部电影都有着不同角度的优秀,而有一部电影最为沉稳,却也是唯一让我热泪盈眶的。

稳到什么程度呢?史蒂芬·斯皮尔伯格+梅丽尔·斯特里普+汤姆·汉克斯,三人合在一起,8座奥斯卡小金人,43次奥斯卡提名,都沉得有些喘不过气来了。哪怕是对电影不怎么熟悉的人,也都耳闻过这几个名字。

为什么热泪盈眶?这部电影生动诠释了,什么是没有硝烟的战场,什么是毫不虚伪的正派。

顾名思义,讲的是华盛顿邮报的故事。但不是流水账的发家史,而是聚焦于1971年的五角大楼泄密事件。对这个事件的历史背景进行一定了解,会对理解这部电影大有帮助。

1967年,时任美国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电影开头坐在飞机上的那位部长)启动了一个项目,内容是对1945年-1967年美国政府对越南的政策进行一次全面的评估,希望留下一份“越南战争的百科全书”。整个项目保密进行,甚至没有通知总统(约翰逊)和国务卿。4000多页的报告于1969年完成,其中两个副本被送到了美国政府的智库,也就是在很多朋友圈谣言中出现过的兰德公司。1971年,兰德公司的雇员丹尼尔·艾尔斯伯格(电影开头在越南战场打字,后来在飞机上和国防部长对话的那位)把这份报告泄露给了纽约时报。这份报告有什么爆炸性内容呢?它主要是揭示了20多年来美国历任政府基于一种不理智的担忧(越南导向苏联会导致整个东南亚导向苏联),对越军事行动不断升级,乃至发展到为了掩盖之前的决策错误,系统性地欺瞒公众和国会,明知越战打不赢,却不断让美国军人去送死。

华盛顿邮报当时是一家规模不大的地区性家族企业,掌门人是一位女性凯瑟琳·格雷厄姆(梅里尔·斯特里普)。那是女人只能在茶会里闲聊八卦,男人们谈起政治就要离桌的年代,掌门人的位置原是由她父亲传给女婿的,孰料丈夫竟然自杀,凯瑟琳才挑起了这个大梁。因为经营状况不佳,华盛顿邮报决定部分上市融资。在这个关头,竞争对手纽约时报开始刊发爆炸性的内容后,尼克松政府基于国家安全理由通过法庭发出了临时禁止令,纽约时报被暂时禁言。华盛顿邮报的主编本·布拉德利(汤姆·汉克斯)为首的记者们,通过一番努力,也从泄密者丹尼尔手上拿到了这份报告。

这时候矛盾和争议就来了。如果坚持刊发泄密内容,华盛顿邮报定然会吃来自白宫的官司,而官司会让上市在即的邮报吓跑投资者而有破产之虞;而且由于反间谍法,掌门人和主编甚至有进监狱的危险。邮报的律师们都基于风险坚决反对刊发,而编辑记者们都基于职业良知坚定支持刊发。夹在中间的,是那位新上任的,却已年届中年的女掌门人凯瑟琳。

冷冰冰的背景终于讲完了,来讲讲热泪盈眶吧。这个事件的历史背景虽然复杂,但在影片所聚焦的华盛顿邮报这一头,其实剧情很短也很直接:冒着吃官司、破产、进监狱的风险,发,还是不发?我们都知道最后他们是发了,我们也都知道在今天的美国,媒体自由已经是一个吵烂了的话题。但这部电影的沉稳,把现实中的聒噪全然隔离。没有举着标语面红耳赤的示威,也没有激情燃烧振臂高呼的演讲。那一通多方电话,分析股价,分析后果,分析法律风险,虽针锋相对,却都坦诚相待。并没有对纽约时报被禁言而幸灾乐祸,而是把竞争对手和自己视为一体,关乎出版业的生死存亡。这一切都让我们相信,他们顶着进监狱的风险,并不是要不顾一切一搏成名;他们要坚决刊发,不是为了呼喊政治正确的口号。这是出于一种绝对的做人的良知。

这部电影的另一个重心是女性。女掌门人凯瑟琳,身为富家大小姐,她40多年从没工作过,遑论担负起什么重大的责任。在这个男人的世界里,她虽然身居高位,但周围的男人其实并没有太把她放在眼里,更重要的是,她也没有这个自信。比如在关于上市的投行会议上,她事先准备了许久的说辞,却支支吾吾地说不出来。主编作为下属多次不期而访,交谈间多有内行人的自得与傲慢。梅丽尔·斯特里普常演一些霸气坚强的角色,比如《穿普拉达的恶魔》里的时尚女魔头。在《华盛顿邮报》里,我们恰能看到许多时尚女魔头脆弱时的样子。她秉性温和,她犹豫不决,但她下定决心之后,不用大声喊叫就证明了,她是整部电影里最坚强的人。在胜利之后,从最高法院出来,纽约时报的男人们得到了所有聚光灯,而凯瑟琳则默默地从侧门而出,迎接她的是一群被激励的女性崇敬的目光。

有一个近乎隐形的角色,那就是主编的妻子,一个温文贤惠的主妇,在男人们整理资料赶稿热火朝天时,她默默地端着一盘三明治服侍其间,没有一句多余的话。然而在私下和丈夫的谈话里,却道出了机敏的主编丈夫都忽略的事实:她(凯瑟琳)真勇敢。主编丈夫不服气说难道我不勇敢?妻子一语中的“你丢了这工作再找一个便是,她一直被人质疑不够出色而视为空气,而这次做出这个可能让她失去一生的财产信誉的决定,那才是真的勇敢。”

当排版的铅字一个个尘埃落定,印刷的报纸鱼贯而出,当一家家报纸都受其感召,竞相报道反抗政府时,一切尽在不言中。没有硝烟,却仿佛是全人类的胜利。作为中国人,我们心里更是一番别样滋味,怎能不热泪盈眶?

微信公众号:肥嘟嘟看电影(feidudumovie)

 短评

“新闻报道是历史的初稿”。看到最后还是会感动,有点热血。这样的电影跟《聚焦》一样,让人尊重新闻这个行业,有敬意。另外,影片有意插入了一条女性崛起的暗线,应该也是梅丽尔斯特里普被提名的原因吧。另外,这其实也是个爱国主旋律,让美国人更以他们的国家骄傲。斯皮还是稳的,节奏感紧张感俱佳。

3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I heard folks down at the NYT are really annoyed by this movie

4分钟前
  • 粉色林宝
  • 推荐

“捍卫出版权的唯一途径就是出版”,每个媒体人和新闻学子必须要看又千万别看的电影。“这个国家的人民无法让总统一人独大,独掌国家,我想不通总统竟然将揭露真相与叛国划等号,这给我一种感觉:破坏某个执政政府或某个个人声誉是在叛国。这等于是说,我就是国家。”

9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教科书级别的史匹堡演员调度课,看得太爽了。几次运镜,几场室内戏,那个多人电话戏... 简直了。不过还是有些踩错点或用力过猛的瑕疵,比如法院偶遇对手女助理的戏或者最后走出法院穿过一群嬉皮女性的镜头。

13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力荐

在原属纸媒的传播权力转移至社交网络的后真相时代,仍然宣扬新闻专业主义,在多层意义中对现实中truth进行再定义和再确认,意义大。女性主义的运用,又在保持戏剧性之时避免了对历史的误读和夸大,一贯有的美国意识形态教育所产生的反感也被削弱不少。没错好挑,一切都刚刚好。

14分钟前
  • Derridager
  • 推荐

与其说在新闻自由主题里嵌入女权诉求,不如说是借职场语境的女性主义实现了更具层次的“《聚焦》精神”表达。历史性背景也强化了媒体与体制之间的辩证关系。炉火纯青的镜语与自然饱满的意识输出都和众妖艳贱货划清界限,艺术附庸政治的大氛围下,斯导总能用这样的作品站出来纠正你们:是政治需要艺术。

19分钟前
  • Ocap
  • 推荐

无聊至极。斯皮尔伯格真是我的 arch enemy, 一切的一切都是我厌恶的。看着汤姆汉克斯和梅姨 pretentious 的表演,那副真相在手,我们有义务向公众告知真相,并由真相激发公众道德责任的精英感,令人作呕。以及 The Post 和 The Times 的犹太高层左倾行为,像极了一战后期的德国,搞得我都 anti-semitic

21分钟前
  • S/Z
  • 较差

怀疑编剧在Trump当选之夜就已经动笔了,否则怎么会这么快地弄一个既讲新闻自由,又插入赞扬强大女性的电影呢?虽然一切都像套公式一样眼熟,政治目的也非常明显,但实在是非常佩服自由派依靠电影煽动情绪的能力,准确踩点毫不马虎,就算不了解当时事件也完全不影响被感动。就是NYT略躺枪了…

24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梅姨确定刑事责任只有她和发行人以后,转身面对一屋子的男人插着手声音颤抖的说my decision stands的时候;她走出法庭被身边的女性簇拥着的时候;作为中国人我觉得有必要一定程度下,让公众知情,让媒体自由。看完这部回顾美国曾经的伟大的电影,有必要以审视的态度看看自己的国家。

25分钟前
  • 李阿斗
  • 力荐

拍摄工整的历史题材电影,老导演、老演员均不失水准。可惜欠些新意,事件过程还是多于人物及思想的开掘。

28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推荐

高潮电话戏——镜头旋转推移、多人多视角的蒙太奇剪辑、配乐来得凝重悬疑、密闭空间的布景、灯光故意打得昏暗微弱,再加上台词是最针锋相对的辩论,观众的心已被吊起,这时,镜头对准梅姨的脸开始推进:眼中泪水通透、表情迟疑不定、声音微微颤抖。这强大的感染力,正是斯皮尔伯格标志性的存在。

31分钟前
  • 科林
  • 推荐

三位好莱坞的大神联手,大家的状态竟然都很松弛,特别是汤姆·汉克斯,即使他们并没有卯足了劲儿,但你还是不得不惊叹梅姨的表演和老斯的导演功力,群戏的调度简直就是教科书级别,就算故事再套路,你该被燃到的地方还是会燃。老斯太厉害了,那些拿刻意做作当风格的新人导演看了会不会想死?

34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斯特里普在电话的这端通过一系列微妙的表情与眼神对Graham夫人内心转变的诠释,是今年银幕上最具有魔力的表演,梅姨在这部侧重女性角色的强有力戏剧中的表演是无可置疑的成就,而斯皮尔格匠气的技艺作为有效的载体对这部节奏紧凑的电影创作团队中各部门的才能有着最大化的呈现。

37分钟前
  • JoshuaLi
  • 力荐

虽然一开始就知道这片子的政治诉求大于艺术追求,但最后还是看得我热泪盈眶,尤其是最后下令印报纸的那一刻。是老套,是形式化,但还是有本事戳中我的内心。媒体人们为了他们的信念,为了公众的利益,不惜一切与政府对抗,新闻自由的理想是不朽的!续集是要接着拍水门事件么?

41分钟前
  • Cherry樱桃之远
  • 推荐

辨识这个片子优点在于做两次区分,第一次,区分“绝对”伦理价值和政治正确(主旋律),这是两回事;第二次,同样是对历史的虚构和夸张,区分为什么斯皮尔伯格这部是睿智且高明的,而韩国《出租车》则庸俗走向另一种恶。大多数人会混淆这两点,而这也就是本片为之不易的厉害所在。

46分钟前
  • Peter Cat
  • 力荐

作为一个媒体人 真的是 热泪盈眶。

49分钟前
  • Jus
  • 力荐

太四平八稳了,估计学院又不会给好脸色,但确实是“慕尼黑”之后最好的斯皮尔伯格。原本以为会是“聚焦”一样的群戏电影,结果拍得主次分明,帝后之间的飙戏托起了整个主题——捍卫出版自由的最好办法就是出版它!一想到毒瘤又要稳提了就感到好...绝...望...

51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大失所望:故事立不住,调度混乱,政治说教味太浓。汤姆汉克斯的表演稍显刻意。梅姨的这个角色,成长故事实在编不圆,本以为最后要来一出“国王的演讲”,结果记者都围上去采访纽约时报了——这就很尴尬了。

53分钟前
  • MuyBien
  • 较差

捍衛新聞自由對Bradlee來說是理想是信仰,所以自始至終堅定熱忱,而Graham夫人態度的轉變讓我們看到了背後還有無數的權衡及各种力量的博弈.電影的魅力讓從事新聞工作變得令人無比神往,也感謝了所有那些讓美國精神永葆吸引力的有獨立思辨能力的人PS:法院前梅姨走過一排行注目禮的職場女性那一幕真讓人開心

58分钟前
  • Iris
  • 力荐

年度最佳,语无伦次:致敬70年代再度觉醒的女性主义,致敬守护良知的真正的新闻人,致敬新闻自由,致敬新闻专业主义,致敬报业的黄金年代。致敬这个激荡人心的故事,不为君王唱赞歌,只为苍生说人话。

1小时前
  • NarvikAustin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