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捕

战争片法国2010

主演:让·雷诺,梅拉尼·罗兰,加德·艾尔马莱,拉法埃尔·阿贡吉,雨果勒佛德茲,Joseph Weismann,Mathieu Di Concetto,Romain Di Concetto,Oliver Cywie,西尔维·泰斯蒂,安妮·波诺什,德尼·梅诺谢,Roland Copé,让-米歇尔·诺里,Rebecca Marder,阿黛尔·艾克萨勒霍布洛斯,卡特琳娜·阿莱格雷,蒂埃里·弗雷蒙,让-皮耶·罗利特,伊莎贝尔·杰利纳斯,阿尔梅尔,卡罗琳·雷诺,Marc Rioufol,斯万·阿劳德,格雷戈里·加迪诺尔,加

导演:罗丝·博斯

 剧照

围捕 剧照 NO.1围捕 剧照 NO.2围捕 剧照 NO.3围捕 剧照 NO.4围捕 剧照 NO.5围捕 剧照 NO.6围捕 剧照 NO.13围捕 剧照 NO.14围捕 剧照 NO.15围捕 剧照 NO.16围捕 剧照 NO.17围捕 剧照 NO.18围捕 剧照 NO.19围捕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04 21:32

详细剧情

  1942年,11岁的小约瑟夫(约瑟夫·魏斯曼 Joseph Weismann 饰)正是天真烂漫的年纪。盛夏六月的一个清晨,小约瑟夫穿着一件胸口缝着黄色小星星的衣服,正要兴致冲冲地去上学。旧货商邻居鼓励他好好上课,而面包师傅却开他玩笑。他的犹太小伙伴和他的家人在蒙马特高地学习和生活。即使这是块被占领的法国区域,他们仍然得到了暂时的庇护。然而这短暂的幸福和宁静,很快就崩塌了。  1942年7月16日早上,在埃菲尔铁塔附近的冬季自行车赛车场里,一万三千名受害者被凶残的虏获在一起,准备运往波纳·拉·罗兰德集中营。影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而成。

 长篇影评

 1 ) 不喜欢这部电影

首先是结构松散,其次是剧情沉闷,尤其是后半部分,我都不想看了。最后一点,就是此部电影有美化历史,弱化残酷的嫌疑,尤其是集中营里犹太人们跳舞的段落,让观众有一秒不觉得他们很悲惨,毕竟这是法国人自己拍自己国家的历史,弱化战争的残酷也许是有意的。
总之,《围捕》(又叫《巴黎血色围城》)是一部很平庸的二战电影。

 2 ) 一个生命如何能杀害另一个生命?

每天打开新闻,总是会听到,看到太多杀戮地信息。好像生命从什么开始变得如此轻,轻易就是这么消失了?
我无法想象他为什么能让刀就这样落下?
始终记得影片里的场景,希特勒一边看着德国孩子的欢笑,一边下令屠杀犹太孩子。同样的天真,同样的可爱,仅仅因为他们的民族!所幸还有许多人在关心,那个美丽的女孩,那个消防队长……或许世界有恶,才有了美的存在吧。

 3 ) la rafle

本来是与老师给我的阅读材料有关,在上课的时候看了预告片,觉得还不错,便特地去看了。
果然是部赚眼泪的电影。利用孩子和亲情作为整部电影的主线,无疑是让人内心最诚挚强烈的情感毫无保留地被激发出来。孩子的纯真善良,父母的温情关爱,还有好心的巴黎人的帮助,与残酷的现实形成鲜明对比。当孩子与父母分离时的撕心裂肺的叫喊声传来,我还是忍不住留下眼泪,没有比这更痛苦的事了。片尾,小男孩见到护士时,脸上再也没有了笑容,只有一双哀怨的,孤独的,害怕的眼睛,看着曾经关爱过他的护士,泪水涌出,我真是心都在痛,是怎样的残酷,把这个可爱的小孩的童年撕碎了,可怜他都算是个幸运的人,因为他在失去了母亲和哥哥之后,竟然走出了那入地狱般的黑暗世界,他是个幸存者。
这是一段黑暗的历史,也是一段不能忘记的历史

 4 ) 《巴黎围捕》——艳阳下的凛冬

历史永远在重复自己,遥远的屠杀其实就发生在几代人之前。

本是一个假期,刚刚看完了《头号玩家》,还没有从斯皮尔伯克建造的酷炫未来世界里清醒过来,又接着看了《巴黎围猎》,这场发生在1942年夏天的屠杀,距离今日仅仅76年,还不到一个世纪。

太平时期永远体会不到战争的残酷。斯皮尔伯克的《辛德勒的名单》带来的震撼还犹记在心,不过黑白色的背景总会让人误以为是发生在很久之前,然而在这场巴黎的围猎里,赤裸裸又一次揭开了往事的伤口,这个伤口依然鲜红、未曾愈合。

影片一开始是一段真实的黑白录像,希特勒已经占领了法国,在巴黎的埃菲尔铁塔下巡视这个国家,这座城市。曾经在《起名风波》这部法国片里我还有些诧异,为什么左派的知识分子会对小舅子准备给孩子起名“希特勒”(同音不同名)有那么激烈的反应,那么在这部电影里就会很好的诠释了这种激烈的情绪来由。

二战的战事不再讨论,关于犹太人和集中营的电影也看过不少,但是大多还是从旁观者或者是营救者的角度来讲述,更多揪心的是对影片中人物命运的走向。而在这部电影,没有机会去感到紧张,有的只是深深的恐惧。就如片中逃脱的那个小孩所言:我们害怕的不应该是死亡,而是生存。死亡已经成为一条提前到来的必经之路,如何能够生存下去,才是真正让人害怕的。整部影片的主角不是面临灭绝的男人和女人,而是未成年的孩子们,懵懂而纯真的眼睛里还不理解死亡的含义就面临着人类历史上的残酷。影片从开篇不久就开始赚取我的眼泪,尤其是在家有两宝之后,看到和她们同样年龄的孩子们遭此灭顶之灾,让人怎能不泪奔。

占领区的巴黎,表面上看似风平浪静,只有犹太人胸口的六芒星提醒着风雨欲来。越来越严酷的规定,给这个艳丽的夏日添加了一抹阴暗。约瑟夫年仅11岁,和很多犹太人一起聚居在一个院子里。他们依旧每天按时上学放学做游戏,妈妈们安详地在院子里织毛衣,只有被辞退的爸爸的到来可以提醒他们的困境。这一切似乎都与战争毫无关系。然而就在犹太人对法国人盲目的信任之中,这场风雨加紧速度地赶来了。法国当时的傀儡政府,成立了秘密警察学校,配合德国人对巴黎境内的犹太人进行了围捕,比德国人的残忍更加残忍。所有犹太人就如圈在包围圈里待宰的羔羊,还茫然不知自己即将见面的屠杀。

地中海上的法国还是艳阳高照,二战席卷了大部分的国家,巴黎已经被围攻,然而在这段短暂平静安宁的生活里丝毫看不到战争的硝烟。正因为此刻阳光的明媚和紧接而来的残酷形成了鲜明对比,才会让处于旁观者状态的我更加无奈和无助。命运的镰刀已经高举到了头顶。

划定围捕目标——成立秘密警察机构——制定围捕计划——集中圈禁——分散消灭——加紧火葬场修建,这整个一套流程如此残酷而又冷静。德国人的严谨高效带来的是法国犹太人的灭顶之灾。法国户籍制度的完整健全,助长了这场屠杀的可执行性。

影片中短暂而高效的围捕过程中,我们也看到了勇敢的巴黎人:有房东太太彻夜不眠守在门口,就为了在发生围捕的过程中好及时警醒大家;有邻居家善良的太太,冲到诺诺家,假装诺诺是自己的孩子想要将其带走;有偷偷收留犹太孩子的普通家庭;有挺身而出、解救陷入困境的诺诺姐姐的善良妓女们;有坚定信仰、帮助犹太女孩的牧师;有干着脏乱工作却能挺身而出的水管工。。。正是这些勇敢而善良的巴黎人,藏匿和帮助了上万的犹太人躲过了这次浩劫。

然而排犹不是希特勒一个人的事情,整个欧洲普遍排犹。也不是所有围观者都是如此善良和勇敢,还有很多幸灾乐祸、口出脏话的巴黎人对围捕表示了赞同。影片的目的不是单纯为了讲述这段历史,更多的是从这段历史里讲述人性、揭露真相、警醒未来。

进入到自行车赛场的体育馆里,密密麻麻聚集了一万三千名犹太人。随着镜头的慢慢移动,我们看到了一层一层密集的、惶恐的犹太家庭。这个本该承载欢乐的体育馆里装满了即将被毁灭的人群。

善良的莫诺护士是整场事件的见证人。她用自己微弱的力量帮助着孩子们,然而在这场残酷的种族清洗中,一个人的力量真是微乎其微。让·雷诺大叔高产不断,又以一位犹太医生的身份出现在影片之中。他以一种达观来看待整个事件,坚信这些侩子手终会得到审判,然而他个人的命运却没有得到任何改变。

导演用一种悲天悯人的心态来小心翼翼讲述这样的故事。从体育馆到集中营,短短的行程中走过了夏日浓郁的树荫之下,远远走来的人群不像是走向死亡,更像是结伴来出游。集中营里偶尔的一顿较丰盛的午餐在音乐的伴随下像是一场欢愉的午后聚会。然而这一切看来温馨明媚的场景并没有丝毫削弱这场屠杀的残酷,只是让人们还有机会在死亡来临之前微微享受到些许团聚、爱情、亲情和人情味。

短暂的集中营生活很快就结束了,取而代之地是男人被带走了、女人被带走了,相互之间简单的挥手就已经成了永别。当看到孩子被强行从母亲身边带走的那一刻,我的眼泪简直止不住了,多么残酷的人才会用如此方法来强行拆散母子。

一万三千名犹太人仅仅只有25人生还,运抵集中营的4501名孩子无一幸免。

影片结尾,莫诺护士收养了一百多个孩子,并为幸存的犹太人们提供寻找彼此的机会。当我们看到幸存的约瑟夫,喜极而泣的场景让这部悲情电影增加了些微温暖。而当莫诺看到了照片之下的诺诺之时,让没有宗教信仰的我也在感谢上帝了。可爱的诺诺,用稚嫩的肩膀承担起了整部影片泪点,不管是悲还是喜。

影片结束了,历史还在滚滚向前,这不是唯一的种族清洗,这也不是人类仅有的大屠杀,然而历史总在不断重复自己、不断周而复始。只希望未来,不再有历史。

犹太复国主义,看完就明白了,为什么犹太人拼死都要拥有自己的国家!

 5 ) 历史就是那么残酷

典型的二战题材,加上讲述的是犹太少年和儿童在集中营的非人生活,更降低了泪点。 护士出场的时候觉得很眼熟,后来发现是《无耻混蛋》中的那位电影院老板娘,她演的很到位。这回让·雷诺大叔只是个跑龙套的角色,可有可无。其他较出彩的演员就是几个犹太小朋友了,其中有个叫Nono小男孩的给我印象很深,深蓝色的眸子,稚嫩的声音,单纯的言语,看他最后上了去奥斯辛威的火车竟觉无比心痛,最后当看到他幸存并被收养后,影院有许多人都抽泣了起来。 其间有带到好几段希特勒的镜头,导演估计是想用犹太人的水深火热来讽刺希特勒身边的歌舞升平。可我总觉得这两个部分之间穿插的很生硬,没有达到导演预期的效果。 蒙马特高地的圣心教堂下有个旋转木马,在这部影片中也影射了犹太孩子的处境。当一切太平之时,木马运行着,看似平和,实则暗波涌动:一个党卫军在旋转木马前摄影,当拍到一个带着黄色大卫星的犹太小孩时,特意着重拍了那带有屈辱意味的大卫星。纳粹打算围剿法国犹太人时,旋转木马遮上了灰色的幕布关闭运行了。而战争胜利后,孩子们又开心的玩着木马,同盟军在木马前面留影。 俗语有物极必反。总的来说这部电影有强烈的情感堆积在其中,可恰恰如此却反倒使所有的一切看起来都有些僵硬、格式化。 不过因为是二战片,还是给了四星,对这种类型的片子没有抵抗力,尤其又是迫害犹太人的,因为这都是活生生的史实,历史就是那么真实和无情。

 6 ) 相关影讯

◎IMDB评分 5.8/10 (305 votes)

一句话评论

  在梅拉尼·罗兰温柔而令人心碎的演绎之下,《围捕》将法国在被占领时期那些不那么荣耀的往事又浮现出来,好在影片中被人们称作“正义者”的勇气让我们倍感欣慰。 ——《费加罗视点》

  影片的情绪渐入佳境,导演没有丝毫的卖弄和偏离主题,始终带着一种形式感的审慎。——《星期天日报》

  影片令人震惊,引人入胜。演员们在隐忍、真诚和克制中展现出巨大的表达力。 ——《法兰西西部报》

  影片的激情是卓越的:面对这种耻辱,没有一个观众能不为之动容。为什么现在才有人调查我们历史上的灰暗地带?《围捕》将在法国电影史册上写下重要的一笔。 ——《影视迷》

  罗丝琳·伯胥全身心地投入这些历史事件,她的诚实和正直彰显无遗。但她过分典型的视角让她的电影看起来像一幕沉重的情节剧。 ——《20分钟》杂志

  这部影片有点法式好莱坞的腔调,强烈的情感堆积在其中,所有的一切看起来都有些僵硬、格式化。 ——《巴黎人》杂志

 短评

意思挺深的.

7分钟前
  • 周兴池
  • 推荐

从弱势群体,女性,母亲,孩子的角度出发,是极其容易打动到观众的,从这个角度来看,这片子的整体质量是不如黑暗弥漫的。

8分钟前
  • 宅拾叁
  • 推荐

......

11分钟前
  • 嘉沐難再續.K
  • 推荐

除了最后的两个拥抱让人泛泪感动外,其他部分实在显得走过场的轻飘。

14分钟前
  • 还行

法国人啊法国人。

16分钟前
  • 舒克格勃
  • 还行

有点法式好莱坞的腔调,强烈的情感堆积在其中,反倒使所有的一切看起来都有些僵硬、格式化

20分钟前
  • 沉默的若亚
  • 推荐

再一次泪奔。对法国来说,维希政府时期的这段历史应该是耻辱吧,作为德国纳粹的狗腿子,当时的傀儡政府没少助纣为虐。好在法国人尚敢于自我反省,将这段历史拍作电影。在二战题材电影中,永远能感知到人性的残酷与伟大的鲜明对立,所以看多一部都是多一次对自我心灵的荡涤。推荐!

22分钟前
  • 少年 遊
  • 推荐

不知是想表达太多的缘故还是因为压根就没有编好,至少在我看来情节很乱,让人觉得沉闷、拖沓。这类故事本可拍的更好,如果说是想打亲情牌赚眼泪的话,那么我这个泪点极低的人除了最后Melanie抱住那个失而复得的小男孩的瞬间能够使我动容以外,再无感触。★★★

23分钟前
  • Q。
  • 还行

看到你的笑容时我就哭了

27分钟前
  • 大雄快跑_
  • 推荐

沉默的力量。

31分钟前
  • ZEAL
  • 力荐

从小就该学历史

36分钟前
  • 天马行空·错话连篇
  • 推荐

生命不能承受之事

37分钟前
  • 思鄉の風
  • 推荐

生不逢时的二战犹太人

42分钟前
  • 终结者T-800
  • 力荐

在熟悉的德彪西钢琴曲中结束…在战争与独裁中丧生的灵魂愿早日安息!代价终会付出,没有任何人没有任何国家机器可以妄顾生命…

46分钟前
  • 无名氏
  • 推荐

GOOGLE的英文翻译还真是烂~

48分钟前
  • MegaMind
  • 推荐

根据二战时发生在巴黎的真实事件创作的法国电影,因为真实所以感人,而且历史从来都是不应该忘记的,尤其是悲痛的历史。

49分钟前
  • 乌咪
  • 推荐

以儿童的视角出发 我没有办法不被这种战争丑态下的闪亮人性所感动~~多次倒退到女护士再次遇到两个孩子的镜头 。。真的好感动~~

51分钟前
  • luluya
  • 力荐

大气而悲悯,法国电影中难得。

55分钟前
  • 哗啦啦
  • 推荐

让。雷诺继续在消费【这个杀手不太冷】之后残存的剩余价值。★★★

57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至少结尾还可以让人微笑一下 那个萌死我的小正太or loli 呦

58分钟前
  • Fan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