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艺术家

喜剧片美国2017

主演:詹姆斯·弗兰科,戴夫·弗兰科,塞斯·罗根,艾莉·葛瑞那,爱丽森·布里,杰基·韦佛,保罗·谢尔,扎克·埃夫隆,乔什·哈切森,琼·黛安·拉斐尔,梅根·莫拉莉,杰森·曼楚克斯,安德鲁·桑提诺,内森·菲尔德,乔·曼德,莎朗·斯通,约翰·厄尔利,梅兰尼·格里菲斯,汉尼拔·布勒斯,查琳·易,彼得·吉尔罗伊,劳伦·阿什,舒格·林·彼尔德,鲍勃·奥登科克,布莱恩·赫斯基,梅根·弗格森,兰道尔·朴,斯蒂芬·刘,凯西·威尔逊,杰洛德·卡尔迈克,豪莎·罗克莫雷,凯莉·奥克斯福德,凯瑟·多诺休,德丽·海明威,安吉琳,汤姆·佛朗哥

导演:詹姆斯·弗兰科

 剧照

灾难艺术家 剧照 NO.1灾难艺术家 剧照 NO.2灾难艺术家 剧照 NO.3灾难艺术家 剧照 NO.4灾难艺术家 剧照 NO.5灾难艺术家 剧照 NO.6灾难艺术家 剧照 NO.13灾难艺术家 剧照 NO.14灾难艺术家 剧照 NO.15灾难艺术家 剧照 NO.16灾难艺术家 剧照 NO.17灾难艺术家 剧照 NO.18灾难艺术家 剧照 NO.19灾难艺术家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23 16:48

详细剧情

  詹姆斯·弗兰科从去年起就计划将邪典电影《房间》的拍摄过程搬上银幕,近日该片不仅确定了片名《灾难艺术家》(The Disaster Artist),还找来了以投拍发行恐怖电影为主的新线影业做接盘侠。  2003年上映的《房间》是托米·韦素自编自导自演的一部邪典电影,该片被很多人视作最烂电影之一。不过,影片完全烂出了风格与境界,甚至被称为“烂片界的《公民凯恩》”。影片基本上就是围绕着托米·韦素饰演的主人公与他的未婚妻以及最好朋友之间的三角恋情展开,无论是演员的渣演技、剧情的神转折还是毫无美感的运镜都让人印象深刻。2013年,参演《房间》的演员之一格雷·戈泽斯特洛和汤姆·比塞尔联合出版了《灾难艺术家》,回顾了该片的拍摄过程。戈泽斯特洛在书中写到,托米·韦素在开拍此片时完全没有任何电影制作经验。  弗兰兰在担任该片导演的同时,还会出演托米·韦素,他的弟弟戴夫·弗兰科则会出演格雷·戈泽斯特洛。弗兰兰的好基友塞斯·罗根在担任影片制片的同时还在协商加盟演出,另外担任制片的还包括埃文·戈登伯格、Vince Jolivette以及弗兰兰自己。小清新爱情片《星运里的错》和《好景当前》的编剧斯考特·诺伊施塔特和迈克尔·H·韦伯已为影片执笔剧本。影片定于今年12月7日开拍。

 长篇影评

 1 ) 看出了一丝心酸

其实比lalaland更能突显追梦的极致 虽然是改编但角色挖掘的很深 gerg在climax的时候情绪爆发把Tommy的弱点逐个击溃使得影片升华 尤其在好莱坞想“成为什么”的心和“最后什么都不是”的人太多了……the room的behind scene可以告诉观众原主角其实是个比较有魅力的角色

 2 ) 好一碗反鸡汤,去你妹的美国梦

很努力想拍好电影,却拍出了烂片。没想过拍喜剧,可全片都是爆笑梗。逻辑不存在的,专业素养也不存在的。反鸡汤,也反美国梦的故事。托米·韦素可以说是当代的艾德•伍德,《房间》则是烂片届的《公民凯恩》。

詹姆斯·弗兰科贡献了迄今为止最好的腐式导演作品。付兰兰把一个可爱又可笑的怪胎托米,演绎的恰到好处。没有刻意去嘲讽,而是尽力还原房间拍摄的故事。汤米和格雷格的友情感人,怪咖和帅比也有真爱。即便在剧组最坏的一天,也比其他地方最好的一天要好。在洛杉矶,每个漂亮男孩女孩都排着队,渴望成名,在北京,不也是如此。

1.不走寻常路,反鸡汤,反美国梦。

《灾难艺术家》再现奇烂片《房间》的灾难级拍摄过程,托米·韦素这部邪典电影的烂片等级,绝对是史无前例的糟糕。全片演绎了什么叫“别人随便做做就能成功的事,有些人用心做一辈子也无济于事”。对于看惯了《风雨哈弗路》、《当幸福来敲门》、《阿甘正传》的观众来说,如同一碗配方清奇的反鸡汤。

在正常的逻辑里,一个对梦想坚持的人,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和努力,一定能够有所回报。但事实上,自以为严肃正经、才华横溢的托米,用蹩脚的认真、诡异的坚持和看不到演技的努力逗笑了所有人。他是一个最成功的失败者,方方面面都体现着一个不切实际的人,怎么样才会在坚持不懈的路上摔得更惨。托米无法理解自己的失败。这种反差有一种独特的清醒剂效果,辛辣感应该堪比强效芥末吧。付兰兰把一个浮夸、自大、骄傲的人表现的很立体。借此告诉那些追梦的年轻人另一个事实,不是所有努力都有回报,也可能一直不成功。

2.平视烂片,哪怕是以一种最尴尬的形式走红。

客观来说,《房间》就是不折不扣的烂片,付兰兰绝没有洗白,《灾难艺术家》所呈现的就是一种做事状态和某一类人。当然,他也没有要嘲讽或鄙夷的意思,只是尽可能还原一部电影的来龙去脉。就算现在去看,《房间》也绝对是以一种最尴尬的形式走红的,付兰兰试图把这种尴尬放大,到托米身上寻找尬红的根源。事实上,他也找到了。

虽然不太想承认,但看《灾难艺术家》里托米和格雷格两人的友谊和追梦的历程时,竟然有种奇异古怪的心酸。没有电影知识和专业素养的人,贡献了电影史上最烂的片子,但它充满密集的笑点,有好多观众能互动的梗。仔细去想这些笑点和梗的来源,实际上是托米尬演时露出的真心,他叹息、怒吼、摔瓶子,有种普通人面对镜头时的过分夸张,也正是这种夸张让观众感到了他泛滥成灾的表演欲。观众一边觉得尴尬,一边又能体会托米的付出,相加相抵之后就成了《灾难艺术家》的模样。

3.最诡异的是,干了这碗反鸡汤还想再努力一把。

就这样一部丧魂附体的片子,居然不会打消别人努力的斗志,实在有点不可思议。或许跟付兰兰抓到了普通人对梦想的感受有很大关系。不管是遥远的洛杉矶、旧金山还是触手可及的北京、横店,有太多人想要成名了。可能对他们来说,哪怕只有千万分之一的机会,也要试一试,不然,一辈子都会觉得后悔吧。

至少在我看来,托米和格雷格真的拼劲了全力在去做想做的事,或许结果并不是预想的那种,但他们还是有所收获。人活着就是为了体验和感受,想演戏就学,想拍戏就找各种途径,试戏不成就自己写自己拍,抽丝剥茧后看到的这份强大执行力难道不就是付兰兰在拍电影时在表达的吗?从根上说,托米和格雷格作为演员和导演是失败的,可作为投资方他们又成功了。

所以说,奥斯卡牌反鸡汤虽然有毒,但也富含营养且不致命,它只是用另一个角度,告诉过分天真、乐观的人,少数成功的背面还有一个事实就是——绝大多数人努力、用心的都会失败,不是所有追梦的人都有一个好结果,必须要做好心理准备。

——————————————

微信订阅:cmf2015 ,可能是全网福利最多的电影话剧号。

 3 ) 一次《房间》的解构

有幸能看到这部期待了很久的电影《灾难艺术家》,它改编自这本由greg sestero(格雷格塞斯特罗,之后简称greg)撰写的关于电影《房间》拍摄过程的书。

要真正了解《灾难艺术家》,我们需要去了解《房间》这部电影。

《灾难艺术家》可以说是为电影《房间》立书作传了,而且请来一大众明星参演,就是为了能更好地复刻当年的拍摄场景,那么这部《房间》究竟何德何能呢?

最简单的查阅有关《房间》的评分,会发现它绝对算不上一部上佳之作,当然你如果真的看过这部电影的话,你会发现,一切去描述“烂片”的字眼大概都无法描述这部神作,与此相比,《富春山居图》、《小时代》等等大家公认的烂片,其实都并没有那么烂,然而令人感到诡异的一点就是,你会很开心地看完这部电影,它的稀烂程度并不会让你对这部电影产生反感,反倒是会让你从这些粗制滥造的台词,糊涂的剧情,糟糕的演技中,嗅出喜剧的味道。

而这样的电影能算得上烂片界的扛鼎之作,让我们看一下书中是如何描述它的成名之路的。

电影花费600万美元拍摄,而且中途还鸽了包括主演在内的各种工作人员,电影以35mm相机和hd相机拍摄(都是购买而不是租借,两种相机加一起大概有25万美元)。

电影上映前两周获得了1800美元的票房,后来两个电影专业学生Michael Rousselet和Scott Gairdner注意到了票上的宣传“Watching this film is like getting stabbed in the head”。他们被电影迷住并组织更多人去看,这群组织创造的一些观看电影的仪式性动作(扔勺子,扔橄榄球)在之后被纷纷效仿。他们同时尽自己的能力保证这部电影依旧留在电影院中进行放映。

这样的行为使得电影《房间》被更多的人注意到,之后好莱坞喜剧团体为该电影举行了一些放映会,使其获得了更大的名气。

2009年,房间进入主流媒体视野,出现在Entertainment Weekly,Time,Harper‘s并在CNN,Fox新闻,AVC World News上被提到,它甚至每年会在电视台播出。

而电影至今还在美国的电影院每周放映,成批的《房间》爱好者在电影院门口排成长队,等待入场。而电影院内,不同于其它守序的气氛,电影的每时每刻都充满着爆笑,尖叫,大家一起跟着角色念出台词,模仿动作,扔勺子,扔橄榄球,这成为了专属于这部电影的一种文化。

而正是在这种具有传奇性的电影发家史下,才有了我们今日看到的这部电影《灾难艺术家》

以下内容涉及剧透。

1.逐梦逐梦逐梦演艺圈圈圈圈圈圈

《灾难艺术家》这部电影改编自同名小说,讲的是greg从追求演艺梦,到遇到汤米,两人成为最好的朋友,商议拍摄电影,以及台前幕后一系列的事情。

而电影的开场(在众人评说完《房间》之后)很有意思,将greg和汤米相遇的场景变得更加戏剧化,汤米的出场是先闻其声,只见背影,随着镜头的推移,一个相貌独特的人逐渐展示在观众面前,而他在表演课上的表现可谓惊世骇俗,情感的张扬让人瞠目结舌。这样充沛的情感折服了greg,他向汤米求教,一来二去,两人成为挚友,而两个都对成为演员有着极大期望的人一拍而合,greg和汤米开车去洛杉矶,准备在好莱坞寻求梦想。

逐梦演艺圈?那当然是骗人的。

greg除了有着姣好的面容,其实力并不出众(虽然他之前其实也参与过一些表演,不过都是非常龙套的角色),因而虽然被签约,却陷入了遥遥无期的闲置状态。

而汤米,在他一口欧洲口音之下是一副特立独行的相貌,无论软件硬件自然都不符合好莱坞的选人标准,自然也是毫无可能成为明星。

既然别人不认可他们,他们只好拍摄自己的电影了。

2.汤米的星球(tommy‘s planet)

汤米是个很神奇的人,greg如是说。汤米从来不说自己的年龄,自己从哪里来,然而汤米却有很多钱,多到可以挥霍的钱。

在现实中,greg是被汤米用一大笔钱吸引才决定出演马克这个角色的(之前他只是wiseau影业的副主席23333),甚至顶替了一个最初出演mark的黑人don。

电影中自然省略了这些细节,不过我们依旧可以看出,汤米的自恋,自大,是与他做事的谨慎程度成反比的,他花费巨额资金购买两台摄像机同时拍摄(这是真的),是因为他想做一些之前没有导演做过的事情,他送给greg的礼物是一个印着“汤米的星球”的笔(这是真的),他甚至话费6000美元给自己在片场建了一个能洗澡淋浴上厕所的地方(这也是真的,而且片场本来是自己有厕所的)。

然而他对于电影的掌控绝对无法匹配上他如此多的头衔(导演,制片,主演,剧本,公司主席,执行董事,投资人,品牌经理,会计,法人,管理层助理,电话接听员,邮件回复员...),电影的拍摄过程可以说是灾难性的,演员对于自己的台词并不熟悉,而他本人出演角色的糟糕演技以及各种临时的念头又给拍摄造成了很大的困难。而greg此时搬离汤米的住处与女朋友住在一起,众叛亲离的汤米在经历重大的人员改组之后磕磕绊绊地拍完了所有的场景,虽然,没有人认为它会完成并上映。

3.“This is my life”

出人意料地,电影在2003年上映了,众主演以及工作人员还有一些观众被邀请到了首映式,汤米在台前说了这样的一句话“This is my life.”

电影上映之后发生的事情我在最开头已经讲过,不过《灾难艺术家》很好地将《房间》这部电影和汤米的生活联系到了一起。

《房间》里被最多人吐槽的橄榄球,其实是电影中他和greg一起运动的方式。

《房间》里的“you are tearing me apart,Lisa”也是出自电影里汤米喜欢的片段。

《房间》里汤米和greg在咖啡馆的桥段也出现过。

《房间》里经常出现的天台,是他和greg眺望洛杉矶的观景台。

《房间》中汤米遭到背叛,在《灾难艺术家》中,是他遭到了挚友greg的背叛。

一切都是他人生的真实写照,他塑造了一个心目中最完美的自己,融入生活中的点滴,然而这样生活无忧无虑的自己被好友,被妻子背叛,他陷入狂乱与绝望,最终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汤米对于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是如此珍视,所以他在剧本中设立了“丹尼”这样一个像他儿子一样的角色,他在剧情中如同丹尼的父亲一样给他照顾,与他谈心,原谅他的错误,而在他死后,丹尼赶走了虚情假意的lisa和背叛朋友的mark,成为了最后一个为他哭泣的人。

其实这是一个莎士比亚式的悲剧,虽然汤米一不小心让他的死充满趣味。

4.兄弟基情,明星助阵

说起《灾难艺术家》的拍摄,如何还原汤米不羁的形象以及姿态是最重要的一件事,而我们在电影中很欣慰地发现,詹姆斯弗兰科很好地还原了汤米的形象,语气,甚至还有他的一些小动作(比如随时捋头发),而有趣的是,他的弟弟戴夫弗兰科扮演了greg这个角色,兄弟二人演绎的不少对手戏都十分精彩并且充满剧情张力,两个人在电影中甚至有了那么一丝基情的味道,而詹姆斯弗兰科为汤米的形象赋予了很有力度的演技,使得汤米的形象立体而又生动,他浮夸,烦人,却又让人觉得可怜而心酸,无法厌恶起来,因为他最原初的梦想是那样简单,而他不改初心,以自己的方式去试图完成自己和greg的电影梦。

而电影为了还原《房间》的场景与人物也进行了一定的努力,《灾难艺术家》无疑将《房间》的部分场景原原本本地复刻了一遍,两相对照更显出喜剧效果,至于演员,只能说实在无法完美地重现当年那群演员的模样,不过看这部电影的话,还是能在电影中的角色里发现很多惊喜,比如开场的jj.abrams,剧中本色出演的几位明星(大家肯定能认出老白),丹尼的扮演者乔什·哈切森,这些都能让大家会心一笑。

5.然而,我必须说。

这部电影并没有那么好,或者说,他的观感不错有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房间》本身的魅力之上的。

我作为《房间》的忠实拥簇者,看了很多遍电影,发现网上无法找到中文字幕(最早在a站有一个比较搞怪不正经的字幕,不过后来a站b站的资源都不见了)后,我自己翻译了一个版本的字幕并上传到字幕网,因为要译制字幕,所以电影的很多细节,台词都看了很多遍,也越发感受到这部电影的魅力。

《房间》的电影烂不烂,绝对是烂的,台词的毫无营养,前后不照应,甚至大篇幅的重复是很大的硬伤,演员演技的干瘪(主要是汤米),剧情的尴尬,包括一些不知所云的镜头,都印证了这部电影烂到谷底的性质。

然而,我需要说的是,汤米在电影中随着剧情爆发出的充沛(过分)的情感,包括一些对白,都看得出他是认真在对待这部电影的,他真的是把这部电影当作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来拍的。

事实上,我想分享一下这个《房间》里的剧情。

我无法不去想象,这里面糅合了汤米自己的人生经历,而片中出现了很多次的几个男人关于情感方面的讨论,大概也是汤米想通过电影来叙述出的事情。

就是这些细节,让你觉得这部电影十分用心,这也是使它从诸多烂片中脱颖而出并且受到喜爱的原因:这部是认真制作出来的烂片。

《灾难艺术家》的效仿,形有点似,神也有点似,虽然可笑依然可笑,不过总觉得比足以称作经典的原作差了不少火候。

6.

我觉得,这篇影评虽然开始是在写《灾难艺术家》不过最终的落点大概还是《房间》。

用一部绝对在水平线之上的《灾难艺术家卡》去致敬一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烂片,我想是合适的。

《灾难艺术家》将《房间》解构成汤米与greg的友谊的象征,两人共同追求的电影梦,甚至是他自己倾尽自己的人生去制作的一部杰作。这部电影使得《房间》本身更具魅力,因为当你了解了台前幕后的很多故事以后,当你重温这部电影的时候,你会对于汤米的形象以及台词有全新的理解。当你看过电影很多遍之后,一开始有趣的,引人发笑的台词与行为,会让你产生哲思,你会猜测它本身的意味是否超出屏幕所展示的那样。

当然,能去美国现场看一场《房间》也是我的愿望,能和所有人一起把勺子扔向银幕,一起高喊“how is your sex life?”“Oh,hi mark”,被这样的气氛所环绕,大概会成为我观影生涯中最难忘的体验之一。

一部超出其本身的电影,让人反复去玩味,去观看,并从中得到体悟与快乐。

我想,这就是《房间》能带给我们的快乐。

 4 ) 年度娱乐片:好到极致和烂到极致都会被铭记

我承认,我一直挺烦James Franco的,毕竟他真的特别喜欢到处瞎蹦跶,但是瞎蹦跶这么多年,这一回他终于正经地做了一部不正经的电影。《The Room》虽然在烂片界享有“崇高”的地位,并且拥有一波忠实的粉丝,但真正知道并看过的人其实不多。《The Disaster Artist》不仅使《The Room》广为人知,更从这部惊世大烂片中延伸出了James Franco最好的表演(和雪白的屁股蛋),已然直指奥斯卡影帝提名。

James Franco在Entertainment Weekly的采访中提到,他最初接触到《The Room》就是那块从2003年到2008年一直立在好莱坞的广告牌。Wiseau光为这块广告牌大概总共花费了30万美元。这块可怕的广告牌印着Tommy Wiseau的大脸,Wiseau好像神奇地在向你抛媚眼。A24在为《The Disaster Artist》宣传造势的时候,又重新租下同一块广告牌。这一次,换James Franco向你“暗送秋波”了。Tommy Wiseau亲自在推特上分享了它的照片。怀着强烈的好奇心,我拨通了上面的电话。电话转接到了“Tommy Wiseau”(James Franco)的语音信箱,告诉你《The Disaster Artist》上映了,他太忙接不了电话,哈哈哈哈。

James Franco在温哥华拍摄《The Interview》期间阅读了《The Disaster Artist》,他喜欢和别人一起大声朗读这本书,他在温哥华一家影院第一次看了《The Room》,他说这是他最棒的一次观影体验。其实阅读到一半的时候,他已经决定要把它拍成电影了,并且自己想要饰演Tommy Wiseau。当他和Wiseau谈电影的时候,Wiseau表示希望Johnny Depp来饰演自己(不知道《The Room》的男主叫Johnny是不是因为Wiseau很爱Johnny Depp),这片子当然请不起Johnny Depp。后来Wiseau觉得由James Franco来演自己也可以接受,因为他在2001年饰演过Wiseau的偶像James Dean。

《The Disaster Artist》作为年度娱乐片,观影体验不是一般的棒。这就是一部适合在电影院观看的电影。全场观众从第一秒哄堂大笑到彩蛋结束的这种体验,是一个人对着电脑观看绝对没有可比性的。如果你看过《The Room》,你自然可以轻松地找到每一个梗。但本片牛逼的是,就算你没看过《The Room》,你依然可以感受到每一个笑点。James Franco的表演本身就是本片最大的笑点了,他真的把这个喜剧人物演得太传神了,甚至一个简单的撩头发的动作都可以让人发笑。但之所以说《The Disaster Artist》是一部好电影,是因为从James的表演中,我们还看到了Wiseau的单纯和脆弱,细腻和敏感,还有那孤独的疯癫。在如此有限的资料中挖掘一个人的内心,这次James Franco真的很用心。

然而,Tommy Wiseau这个好莱坞最神秘的男人依旧还是一个谜团。我们依然对这个有着欧洲口音的男人一无所知,不知道他来自哪个国家,不知道他的年龄,不知道他的钱从哪里来。可也恰恰是他本身的神秘色彩让观众对这部惊世大烂片的兴趣永不褪色。而从片尾的彩蛋来看,Tommy Wiseau的癫狂和控制欲丝毫没有改变。这场Wiseau亲自要求的和James Franco的对手戏,由于太过无厘头,编剧没有办法插入正片中,只能变成了彩蛋。Wiseau还是他的粉丝们热爱的那个Wiseau。

看完之后有点心疼Dave。突然想到好莱坞另一对兄弟Ben Affleck和Casey Affleck,Casey虽然活在哥哥的光环下,但一直在各类影片中磨练演技,努力为观众奉献精彩的表演,去年凭借《Manchester By the Sea》一举夺得奥斯卡影帝,终于扬眉吐气走出哥哥的光芒。但是Dave,可怜的Dave不仅没哥哥高,没哥哥帅,没哥哥有名,关键是演技也没哥哥好(是的,我就是说《惊天魔盗团》里Dave演得也很烂)。而本片真的对Dave太残忍了,演技和哥哥一对比立马高下立现,无怪只能一直给哥哥作配,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也应该只能是哥哥身边的配角。

本片的主线其实就是Tommy Wiseau和Greg的基情演变史,关键居然还是由一对兄弟出演,哇哦。两人结缘于旧金山的一堂表演课,恐惧在人前表演的Greg被Wiseau大胆的情感表达所吸引。一个没法表演的人和一个表演过度的人,都不被人理解,不被人欣赏,但又都怀揣着纯真的演员梦。就这样,他们走到了一起,成为了好基友。他们喜欢傻傻地一起玩抛橄榄球游戏,钟爱拉钩钩做约定。Wiseau还送给了Greg一支独一无二的Wiseau Planet定制笔。Greg接受的Wiseau的提议,他们两私奔到了洛杉矶,在Wiseau的公寓里开始了幸福的同居生活。刚到洛杉矶的公寓时,Greg惊讶地发现只有一个卧室,Wiseau伤心地说:“你不愿意跟我睡一起吗?”看到Greg如此羞涩,Wiseau把公寓里唯一的卧室给了他,自己睡沙发。尽管Greg身边所有的人都劝他离开Wiseau这个怪人,Greg还是一直陪伴着Wiseau。甚至为了Wiseau的电影,Greg放弃了和自己偶像一起演出的机会。

人们还是一直在问《The Room》究竟要表达什么。但他想表达的可能就是你看到的那么简单,一个一直在帮助朋友的善良男人,被他的朋友和未婚妻背叛了,他伤心得想死了。他其实真的就是把他的故事讲给你听啊。他觉得Greg是他的生命之光,是他唯一的好朋友,他给Greg房子住,一直给予他帮助,但是Greg遇到了女朋友Amber之后变得不再那么需要自己了,甚至要从他家搬走,他感觉到被Greg背叛了,他伤心得要死了啊!影片首映的时候,他看到满场大笑的观众,满心的失落:“我掏心掏肺地把我的故事写出来,为什么大家都在笑?”直到Greg追出来告诉他:“Tommy看看这些观众的反应,希区柯克的电影有这么热烈的反响吗?”他才又开心地笑了。他这么开心真的是因为观众热烈的反应?开玩笑,你们嘲笑我内心最伤痛的部分,我真的会感到开心吗?他开心了是因为他感受到Greg还是在乎他了啊!Greg跟他和好了啊!他的故事结局改变了啊!拍出这样的烂片之后,这两人居然还在一起拍电影!这不是爱是什么!

撇开这些不正经的基情片段不谈,《The Disaster Artist》揭开了一部分关于《The Room》的神秘面纱。比如,不知道哪里来的橄榄球戏是Greg和Wiseau喜爱的游戏,著名的“You are tearing me apart, Lisa”来自Wiseau爱看的电影,没来由地扔矿泉水瓶是由于Wiseau第一场戏的紧张,以及这片的制片成本究竟为什么这么高。

传说Wiseau拍这部电影花了600万美元。这样屎一样的电影,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布景,全体卡司都是名不见经传的非专业演员,到底是怎么花掉600万美元的?6000块的学生作业拍出的画面可能都要比它高级。2003年的600万美元是什么概念?同年的《女魔头》花了800万,《迷失东京》花了400万,《鲸骑士》花了350万,次年的《电锯惊魂》花了120万。

《The Disaster Artist》为我们解答了这个疑惑。Wiseau就是有钱任性!“你不要担心钱”,“钱不是问题”,“哦,我在那里有套房”。你们人类理解不了我没关系,我有我自己的Wiseau Planet。你们正常人欣赏不了我的表演,我就当我Wiseau Films的总裁,我自己编剧、导演、制片、主演我自己的电影。正常人拍低成本的电影都是租借器材,Wiseau大手一挥:“我们不租,我们直接买”,而且还要同时用胶片和数码摄影机。他搭了一个街角的场景,明明影棚外面就是一样的街道,因为这里是好莱坞,好莱坞拍片要在stage。看《The Room》你会发现天台的场景用的是绿幕,而天台和他公寓顶楼一模一样,P上去的景色也和从他的楼顶望去的一样。他还斥巨资给自己搭了一个导演专用厕所,明明片场有厕所,他偏偏就要显摆自己的导演特权。Tommy Wiseau身体力行地为我们诠释了什么叫做有钱真好。等等,这么壕掷千金为圆自己电影梦的,好像还有我们的马云爸爸……

影片的最后,《The Disaster Artist》还是抛出这个严肃的问题,被称为“最伟大的烂片”的《The Room》究竟算成功的电影吗?怎么样的电影才算成功呢?电影学院的教材会告诉你,电影是科技、商业、艺术、娱乐、文化产物。科技?《The Room》简直是科技灾难。商业?对比600万美元的制作费,它的首周周末票房只有1800美元。艺术?它没有丝毫美感。文化?它连故事都讲不清楚。只有娱乐,它的确是极致的娱乐片。观众的反应如此热烈,喊“经典台词”喊得像在看橄榄球赛般激动。可是表演、剧本、对白、导演、摄影,《The Room》没有一样是对的。你可以说它成功,但我拒绝认为它伟大;你可以为它欢呼,但我不觉得该为它自豪。

《The Disaster Artist》和《The Room》同是现象级的娱乐片,一个好到极致,一个烂到极致。好到极致和烂到极致都会被铭记,无数挣扎在中游的平庸的作品和平庸的人只能可悲地被遗忘。电影这个行业,有才华的人也只有百万分之一可以成功,更何况平庸的大多数呢?可是,正如片中饰演Lisa妈妈的演员说的,"The worst day on a movie set is better than the best day anywhere else"。这句话我真他妈想裱起来。

 5 ) 好莱坞终于向他招手了 - 来自一个铁杆粉丝

我最喜欢的电影之一,终于有人来致敬了。

今天我是带着100万分激动地心情走到电影院的,天知道,作为Tommy Wiseau那部The Room的铁杆粉丝,作为一个把The Room快看烂到台词都记住,把所有能找到的分析都看了个遍的变态,当我发现好莱坞终于要“承认”Tommy一次时,那种激动到无以言表的心情是无法用任何语言形容的。

The Room在我看来是一部神片(也的确是一部烂片啦这个我必须承认),而Tommy在我眼中是一个超越我等凡人之上(毫无贬义!)存在的人 。我很开心在这部James Franco制作的电影中James应该是持着与我等粉丝类似的想法去拍摄的。他没有像那些嘲笑不解Tommy的人一样刻意去显现Tommy的与众不同(如果你那么觉得那是因为你不了解真正的Tommy),而是完全凡人化他,把他当成一个有理想有抱负有思想的人去演绎。对于他对Tommy的演绎我觉得至少可以打90分吧,不足的部分我个人以为毕竟他境界不到位......Tommy本人在看过该片之后跟James Franco说他认为这部电影可以打99.9分,少了的0.1分是因为他认为打光有问题(而实际是因为他是戴着墨镜看片,所以看到片子“光线很暗”.........................醉了)。以上信息来自James Franco在各地接受采访时候的叙述。

作为原著粉,找原著里面的类似场景当然是我的首要high点,我觉得James基本上把大家都讨论过的点都演了,比如花店场景,天台场景,xxx场景,还有“差点和Danny3p”场景,每一个场景都还原得不错(尤其是最后的credit里面有对比!),但是我觉得比较可惜的是没有还原‘how's your sex life’那场戏......那场戏Tommy的台词可以说是集金融知识与人生体验和哲学思想于一体的高度融合,略微可惜,不过我想James也许是觉得金融知识过于无聊吧。

关于Dave Franco的表演我觉得有点被他哥哥给压住了,不过我觉得Tommy的存在感实在是太强了,不被他压住反而很奇怪了。总体来说我觉得他的表演算是中规中矩,因为对于原著中的Mark我也比较路人感,而且是个讨厌的小三呀!!!(开玩笑啦),所以对于演绎他的Greg这个人我也本身比较无感啦。但是我必须要感谢Greg口述了这本The Disaster Artist的书,因为假设没有这本书, James Franco永远都不会发现Tommy Wiseau,也永远不会去加拿大的一个小电影院去第一次感受The Room Cult的“威力”,也不会在后来彻底和我们这些粉丝一样“入教”被Tommy感染,以至于在今天贡献出这部致敬的电影,让没有听说过The Room的观众们也能认识Tommy。认识The Room这部神作。

关于电影的短板我觉得到结尾略显疲软,人物的情绪转化太快了几乎没有铺垫,尤其是Dave Franco的角色,在电影院看首映时前一秒种恨不得钻到地下后一秒就可以打满鸡血安慰Tommy在我个人看来显得不太自然。观众集体笑场的情节也让我有种置身于美剧情景喜剧般的出戏感。而结局肯定也是经典大团圆式的发言,而且还要刻意升华思想强调友情的重要性......这对于更喜欢独立电影和各种真实纪录片的我本人来说比较减分(仅代表个人意见)。在现实生活中Tommy并不是在首映的时候就立刻改口说他拍了一部黑色幽默片的,而The Room的大火也是在电影出了好多年之后渐渐形成的,老实说我觉得如果James Franco可以把The Room究竟是怎样形成cult following的实际情况拍出来,包括大家去midnight screening时候的各种集体行为(比如冲着屏幕扔塑料勺子等等)全部展现出来,我觉得这部片子就不是一部good film而是一部great film了,但不得不承认James Franco作为一个导演是非常有天赋的,他的前作我也都比较欣赏,我很看好他,也许现在还不是他拍出great film的时候。借用别人观影后的一句话来点评,那就是This is an All-American fun movie. 可以说相当好莱坞了。

电影结束的时候我发自内心地鼓了掌,但是我是为Tommy鼓掌,因为他终于可以有一个更加广阔的受众群了,不论这些受众能不能真心理解他和支持他,作为粉丝,我只在乎他能赚钱就好。但是从某一个角度上来说,Tommy已经实现了他的梦想,好莱坞终于向他招手了。

另,如果你看完这部之后去搜The Room来看,而且发现自己特别喜欢so bad it's good这类的电影,那么我要推荐一个Tommy Wiseau二号给你,他的名字叫Neil Breen,我觉得他和Tommy是几乎并行的存在......

来自一个原著迷妹边喝酒边观影之后的杂感。

观影几天之后再来多加几句我为什么发自内心喜欢Tommy其人,是因为我喜欢他那种I don't give a fuck about what other people think about me, I just be myself的态度,实际上所有我个人欣赏的艺术家,科学家或者社会知名人士在我看来都是在用这样的态度过人生,does not give a fuck的意思不是说要去伤害别人或者刻意去和别人不一样,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相信自己能做到一件事情,并且付诸实施,不论有多少阻力,或者遇到多少嘲笑和不解,即使是拍出The Room这样一部惊世骇俗的烂片,最后也会因为观众可以感受到Tommy把全身心投入到里面的热情而形成一个cult following,以及吸引到了James Franco这种在好莱坞一直都属于比较特别的成功人士这样的结果。这在我看来,比任何普世价值观的成功都要来得更闪亮。为了这点,我会继续支持Tommy和与他类似的人,即使旁人再不欣赏他们,或者唾弃他们,我也会为他们鼓掌,因为我们这个世界太缺少他们这样的勇者了。

 6 ) 致每一个认真的失败者:《灾难艺术家》与世界烂片史上的传奇

可能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恐惧:迫切地想达成某个梦想,终于下定了决心,付出了自己的一切努力,最后却事与愿违。

在这个时刻,除了遗憾自己的努力和热情全都打了水漂,更可怕的顿悟是,意识到自己的能力已达到极限,距离梦想却还很遥远。总能看到其他人顺顺当当地取得成功,可对自己来说,这只是一个这辈子都难以企及的海市蜃楼。

最简单的做法当然是不要去努力,或者干脆不要去梦想。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得到的结果都在意料之中,只是偶尔想起没有实现的初心,感到些许惆怅而已。

或者,因不甘沉寂而放手一搏,就不得不面对最后惨遭失败的可能。因为生活从来都不像一场电影,没有工整的结构和模式化的人物,更没什么只要努力又善良就必然可以皆大欢喜的定律。

这就是詹姆斯·弗兰科(付兰兰)执导的电影《灾难艺术家》最引起我共鸣的地方。

这部电影还没公映就噱头十足,据说拍出了奥斯卡奖的水平,讲的是美国著名大烂片《房间》(The Room)幕后的拍摄故事。付兰兰亲自饰演的汤米·韦索是个古怪而神秘的演员,苍白的皮肤和油腻的长发活像个吸血鬼,不肯透露自己的年龄和家乡,操着一口奇特的欧洲口音,有着不知从哪里来的用不完的钱。在好莱坞屡屡碰壁后,他和好友格雷格一起自编自导自演了一部叫《房间》的电影,投入了600万美元,却因剧本幼稚、逻辑混乱、场景怪异、演技糟糕成为世界最烂电影之一。不过,它的荒谬可笑倒是吸引观众前来猎奇,最后竟变成邪典(cult)名作,至今还拥有大批粉丝。

《灾难艺术家》改编自格雷格的同名回忆录,基本遵照了事实,也获得了现实中韦索本人的认可。付兰兰携剧组(包括让自己的弟弟饰演了男二格雷格)高度还原《房间》场景及幕后故事,付兰兰本人更是把韦索这个没有真实身份和成长背景的“疯狂艺术家”演得以假乱真,成了颁奖季热门的“影帝”人选。

付兰兰自称此片是拍给失败者的《爱乐之城》。同样是想在洛杉矶实现艺术梦,《爱乐之城》的男女主角在分分合合后梦想成真,一个当了影星,一个开了爵士酒吧。《灾难艺术家》结尾的男主角却拍出了烂到极致的电影,没有得到业界和观众的认可(因烂而出名那是另一回事),男主本人依然是个没有过去也没有多少社交关系的独行幽灵。这完全站在了传统美国梦的对立面。

这本可以拍成一部毒舌的喜剧,嘲笑一个怪人如何因不自量力而沦为笑柄,但付兰兰塑造的韦索身上却带有一种奇特的励志感,可爱甚至可敬。他那单纯的梦想仿佛自带主角光环:早年从事其他工作,后来遭遇车祸差点送命,才终于意识到要为自己的梦想而活。他初识格雷格时就提醒他,要成为最好的演员,并且永不放弃。他们去探访崇拜的演员遇车祸去世的地方,像小学生一样拉钩约定,互相信任、监督,向怀疑过他们的人证明实力。

撇开水平的拙劣,韦索对事业其实非常执著。他第一次引起格雷格的注意,就是在表演课上近乎疯魔的表演:自告奋勇走上舞台即兴演出,一遍遍嘶吼《欲望号街车》里人物的名字,上蹿下跳最后倒在地上,毫不在意观众会不会以为他有神经病。而在格雷格向他讨教经验时,他直接拿起剧本,在餐馆里大声演了起来。去了洛杉矶,他不甘心扮演三流电影的反派,积极参加各种试镜。听说格雷格找到了经纪人,他也会思路灵活地拜托格雷格帮他引荐。外出吃饭碰到知名制作人时,他更是主动上前毛遂自荐,直接开始背诵莎士比亚的“生存还是死亡”。而在听到制作人泼冷水说他“一百万年都不会成功”时,他还抱有一丝希望,问“那一百万年后呢”。最后,受格雷格启发,他决心自己拍电影,废寝忘食写出剧本,砸钱买设备、找摄影棚、建剧组,期冀自己创造成功的机会。

故事朝“天助自助者”的方向发展着,他对这部名叫《房间》的电影,就像任何一个初出茅庐的创作者一样,雄心勃勃又惶恐万分。开机第一天拍摄第一个场景时,看到剧中两名配角激烈的对峙场面,他和格雷格露出了那种第一次看到作品在自己手中逐渐成型、鲜活起来的兴奋笑容。

在《房间》的故事里,他很有可能写下了自己最刻骨铭心的经历,引发剧组的同事们私下猜测,片中悲惨的三角恋是不是由他的真实经历改编。他也尝试挖掘作品背后更深的含义,提醒演员们不要就事论事,而是要看到剧情中关于背叛、关于爱情的本质、关于人和人之间互相控制等等这些更抽象的元素。他还不忘向自己最爱的演员致敬,片中著名台词“你把我搞得四分五裂啦”完全模仿了他的偶像詹姆斯·迪恩电影中的桥段。

就算是他在工作中那些不讨喜的表现,也可以被解读为试图模仿好莱坞大片时沾染上的业界恶习。比如他一掷千金,买下本用来出租的摄像机、包下巨型广告牌做宣传、高调庆祝电影首映,是因为他觉得成功的电影就该这么做。他坚持要演激情戏,毫不避讳暴露隐私部位,是因为他认为“卖肉”可以增加电影看点。他对手下态度恶劣,出言侮辱女演员,在酷暑下不给演员水喝,是因为他听说希区柯克也曾虐待演员,最后激发出他们的潜能,拍出杰作。甚至是他和格雷格友谊的波折,也符合想象中“黄金搭档”从知己到决裂再到和好的套路。他对好莱坞显然存在许多误解,可这也证实了他的单纯。

“这不只是一部电影,而是我的人生”,他这样说道,把这部“处女作”当成了自己过往人生经历和好莱坞梦的一个总结。然而,这样一部用心拍出的电影却成了一场灾难。观众看得困惑而恶心,最后直接把悲剧当成了搞笑片,笑声一直传到了放映厅外。他为电影花了600万美元,第一个周末票房却仅为1800美元。这不只是白花了心血和金钱,而是作品中想展现的他的人生和思想被观众践踏在了脚下。后来《房间》因“太烂”成为邪典,使韦索一举成名,可这并不是他的初衷。

这正是讲述《房间》幕后秘辛的《灾难艺术家》残酷的地方,它告诉我们,一个怀揣梦想并孤注一掷、努力地全身心投入、同时难免会存在一些缺陷的人,并不是理所当然要成功的。相反,失败才是更常见的结局。

在片中,这样认真的失败者不止韦索一个。韦索的好友格雷格同样在不懈追求,从刚出场时主动向韦索讨教经验、不顾母亲劝阻去洛杉矶闯荡,到后来积极寻找从电视剧到话剧的其他演出机会。主演《房间》的女演员靠一句“我真的很想演电影”打动了主创,不惧韦索的言语侮辱,也无需旁人劝慰,冷静地完成了最难熬的激情戏拍摄。一名龙套演员并没有多少戏份,可会在开拍前不断独自操练台词和动作,拍摄一开始就进入角色,情感爆发差点失控。一名老太太演员更是每天清早5点起床,开车来片场,中暑晕倒醒来后,还兴致勃勃地与其他演员们谈天,说“我们是演员,在片场度过的最糟糕的一天,也好过在其他地方最好的一天”。这是一组可敬的追梦者群像,可最后他们也没能靠近梦想半分,在《房间》里的表演被人嘲笑,除了这部烂片外就默默无闻。

他们只是洛杉矶这座梦想之城的一个缩影。韦索和格雷格为《房间》组织试镜时外面排起了长队,这分明只是不知名的业余导演拍的小电影,却有那么多心怀明星梦的男男女女从报纸上找到征集广告,念念有词地认真准备。餐厅里偶遇的制作人告诉韦索,在好莱坞激烈的竞争下,即使一个演员有马龙·白兰度的才华,成功概率都是微乎其微。

这也是为什么同样身为演员和导演的付兰兰被韦索的故事触动。2013年,他读了原著后在Vice发表文章说,许多其他艺术家都和韦索一样,希望自己的作品可以找到志趣相投的受众,借此获得爱和理解。《房间》这场有点荒唐的尝试,实际上成为了那些渴望在艰难的环境下有所创造的人们的典范。“在许多方面,汤米(·韦索)就是我,”付兰兰当时写道。尽管付兰兰已比韦索成功太多,但想必他经历过和韦索类似的追寻和挫败,也在身边看到过无数例子。而这正是《灾难艺术家》这部电影的由来。

而在演艺圈之外,无论是文学、音乐、艺术,还是其他什么形式,只要尝试着表达出自己的某种思想或感情,大凡也会遭遇不被理解、不被欣赏的挫折吧。不管投入多少心血,在能力有限、机遇难寻的情况下,谁都有可能被埋没,也有可能成为“灾难艺术家”。而背负着这样的恐惧感继续努力,却仍然是人们渴望讲述、渴望共鸣的本性,正如韦索无论花多少钱、多少精力都一定要拍出那个关于他人生的故事一样。

其实看《灾难艺术家》的时候我一直有点害怕,多年后《富春山居图》、《逐梦演艺圈》之类的烂片也会被重述为励志的“追梦”故事。作为普通观众,我还是认为“导演很努力”不应该成为认可烂片的理由(《房间》的拙劣是一目了然的,不会被《灾难艺术家》“洗白”)。可也许《灾难艺术家》的结论并不是“失败的人也很努力”,而是“努力的人也很有可能失败”,两者有交集,但并不完全重合。《灾难艺术家》拍出了这个看上去好像令人沮丧的现实,但在现实之下,又何尝没有暗藏着无数认真的普通人遥远但依然坚定的希望呢?

(原发于公众号weimustudy)

 短评

比《鳥人》好。

4分钟前
  • 焚紙樓
  • 还行

另一种「鸟人」,这才是真Unexpected Virtue of Ignorance。虽然是按照励志传记片的套路拍,但因为对象是Tommy Wiseau以及「房间」这种惊世大烂片,最终的效果却是非常奇特。James Franco精准的捕捉到了Wiseau放飞自我的状态,与弟弟Dave之间的chemistry更是可圈可点

8分钟前
  • 舌在足矣
  • 推荐

好到极致或者烂到极致都会被铭记,最可怜可悲的依然是无数在中游挣扎的平庸的人。但是既然在哪都是平庸,为什么不平庸地做你爱的事呢?没想到年度娱乐片成为了我的年度鸡汤。笑翻了也看哭了。"The worst day on a movie set is better than the best day anywhere else."

9分钟前
  • 顾老肉
  • 力荐

付兰兰对猥琐哥的口音和魔性笑声的复原真的不错,作为烂仔帮电影竟然没有什么黄笑话!能从这个故事里找到(毒)鸡汤的点也是够努力的,所以影片调性以及价值还是出了问题,一边是“我有钱我任性”一边是“要努力就能成功”,最终落回小人物奋斗、友情和迷影情怀上。事件选择差了点意思,结尾也太演绎了

12分钟前
  • 胤祥
  • 还行

haha(很可能,詹姆斯弗兰科做到了汤米韦素一直想拍的那一部《房间》,韦素的烂片是一部严肃的变成了喜剧的作品,而这则是一部喜剧化的“严肃”电影,一部每一步都处于俗套之中的“励志片”,但碰撞上这神奇的故事不得不也变得新奇好玩)haha

16分钟前
  • TWY
  • 推荐

需要配合原版,以及,弗兰科这回表演很不错

20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希望有一天能看到《灾难艺术家之:富春山居图》《灾难艺术家之:逐梦演艺圈》,烂出态度、烂出风格、烂成传奇~~

22分钟前
  • 匡轶歌
  • 还行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别人爱!烂!片!关于影史最经典烂片的诞生,迷影情结和无心插柳成就了喜剧的最高境界。付兰兰的表演太牛了~~~~(有25分钟是原封不动的还原啊,笑到肠穿肚烂!!!)

26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片子依旧是兰兰他们之前那套恶搞+解构流行文化的喜剧套路,讲了一个“纯洁心灵·逐梦演艺圈”的另类美国梦故事。至于拍了大烂片的导演,为什么成了邪典大师,除了真正膜拜《房间》的cult影迷,否则很难get到这一切的内在逻辑。如果你get不到这个逻辑,那兰兰的这片子也只是一部完成度OK的励志喜剧。

28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当年看《房间》的时候做梦也没想到我会有为汤米韦素感动流泪的一天啊😂

31分钟前
  • Euron Greyjoy
  • 力荐

很努力很努力很努力地拍电影,结果最后拍出一部烂片的故事,表面上是喜剧,实际上很辛酸。看多了坚持奋斗走向成功的励志片,《灾难艺术家》相比之下更让人感同身受,因为现实就是努力不一定会成功,现实就是可能你再怎么努力在别人眼中也只是一个笑话。

34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Hahaha, what a story

35分钟前
  • RKO
  • 还行

由于主角背景空白,导致挖掘艰难且方向单一,或许需要把背负了叙事任务的男二号立起来才能更好的侧面烘托和刻画托米·韦素,这也是很多传记片都用过的路数。不过这片剧本里面男二最终只是苍白的观众,两个主要人物一个都没有立起来。付兰兰还不错,能看到模仿和表演的跨度。

36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还行

非房间粉会笑疯,房间粉会哭泣。猥琐叔,You are tearing me apart!!一旦接受代兰兰的设定有点想不起原作里mark的长相了是怎么回事…

40分钟前
  • ztlpoppy
  • 力荐

韦素重新走进影院,歆享众人的欢呼。那些在片场被虚掷的时光、被胶片消耗的财富、戏剧班上被辜负的表演、童年时候被浪费的梦想,都随着欢笑与掌声开始闪光。他完全不懂电影,不断被朋友背叛,陶醉而不自知的愚勇,恰似每个追梦人的曾经。别嘲笑愚勇,它让你自我感觉良好,让你在庸碌的人生里找到方向。

42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黄圣依 景甜快来看啊!!!有人把你们的事儿拍成电影了!

45分钟前
  • 哪吒男
  • 还行

影院坐满,每个原片梗一个不落都有掌声欢呼,好像经典电影狂热影迷包场的效果~“希区柯克都没这待遇”,真的。

47分钟前
  • P-nutButterFry
  • 推荐

拍的好的地方在于,有点分不清在看哪一部…

50分钟前
  • 影志
  • 较差

只是把幕后故事拍出来而已。因为原材料足够好所以是有效果,但电影本身并无亮点。影院现场观众对这部片子的“笑应”同The Room一样,James Franco每说一句话都有人笑,as if这真是Tommy Wiseau本人。这种演变有点意思——只要一点shtick,人类就可以把自己娱乐至死的本领可强大了。

55分钟前
  • Ziggy
  • 还行

看没看过《房间》根本不会影响欣赏这部电影的乐趣。因为这部电影本身就充满了对幽默的态度、对梦想的理解、以及对世俗的不屑一顾。付兰兰瞎胡闹了这么些年,总算闹出点名堂了。结尾居然有彩蛋。

60分钟前
  • 饮歌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