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偶像

记录片英国2017

主演:柊木梨绪,小田柚叶,坂井正义

导演:三宅响子

 剧照

东京偶像 剧照 NO.1东京偶像 剧照 NO.2东京偶像 剧照 NO.3东京偶像 剧照 NO.4东京偶像 剧照 NO.5东京偶像 剧照 NO.6东京偶像 剧照 NO.13东京偶像 剧照 NO.14东京偶像 剧照 NO.15东京偶像 剧照 NO.16东京偶像 剧照 NO.17
更新时间:2024-04-15 17:50

详细剧情

  以女子团体及流行音乐为主要载体的“偶像文化”现下正渗透着日本社会的方方面面。《东京偶像》以纪录片的形式,深入这一文化现象的核心,探讨偶像文化潮流对于社会的冲击。 影片通过一位真正的“东京偶像”来展现她的成名之路。她的“哥哥们”是一群在网络上与现实生活中以追随少女偶像为毕生事业的中年男性。他们放弃了自己的工作,曾被认为是社会的边缘人物,但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偶像文化,伴随着偶像文化的膨胀发展,如今已成为网络世界的主流。本片导演三宅响子透过少女偶像带有挑逗意味的装扮,来揭示性别力量在日本流行音乐工业制度中的角色。

 长篇影评

 1 ) 赖以生存的乱伦幻觉

看了纪录片《东京偶像》,才意识到日本的地下偶像文化和流量明星文化差别还是非常大的。小偶像做的并不是把自己包装得光鲜和优秀(这是在主流社会目光下证明自己),而是为了留住她们的粉丝而不懈付出努力,无论这努力有多么的笨拙。有人会批评说这是日本偶像文化让女性异化主流男性“处女情结”的客体,但恰恰相反,在这文化中最重要的并不是让偶像成为粉丝欲望的客体,而是让粉丝成为偶像欲望的客体,不管他们的相貌、财力和年龄,都平等地被作为客体被需要、甚至被爱着。片中的一些偶像宅在主流社会中是失意的,在新自由主义的背景下,他们可能会因各种原因不再被社会那么需要了。但是在那些笨拙的小女孩恰恰需要他们完成她们的梦想,他们也需要她们来找回往昔失去的时光——无需顾虑生计的学生时代,甚至更早,那仍被母亲所欲望的日子。 有一个段子说“就算妈妈和小孩说'牵着妈妈的手别乱走'孩子还是会乱走的,但是和他说'妈妈一个人会害怕,所以请不要松开我的手',他就真的不会松开了”。确实在“乱伦”的母子关系中,重要的不是孩子欲望母亲,而是母亲欲望着孩子,让他来填补自己的缺失。偶像文化也许正是提供了这么一种类似于“乱伦”的快乐。所以为什么偶像不能谈恋爱也可以理解了,这不是出于一种凭空而来的社会契约(或者说这种契约只是结果,而不是原因),一旦父亲作为母亲的欲望对象出现,孩子就不再作为母亲唯一的欲望客体了,因为母亲还欲望着另一个人,这对孩子来说是丧失原初享乐的灾难,但也是作为主体的开端。而也许偶像谈恋爱也在向粉丝表示“我不需要你们了”,美梦不得不终止了,纵使偶像还是粉丝欲望的客体,但或许关键在于粉丝再也不是偶像唯一的欲望客体了。

 2 ) 《东京偶像》:超越情色的新时代宗教?

我们深爱着偶像,连吃饭和恋爱都索然无味;我们追求着ta们,就像教徒追随着上帝的步伐。

“谁制造神像,铸造无益的偶像?”
——【赛44:10】
 
前两天去上影看了一部纪录片,《东京偶像》,非常有意思。

这个时代有一个趋势愈加明显:这是一个正在逐渐失去“主流”的时代。在十年前还是“小众”、“非主流”的许多文化现象,到今天,已经成为大家习以为常的事情。

这些悄无声息的改变正有力地发生在我们周围:李宇春在晚会上演唱二次元神曲“普通disco”,麦当劳请虚拟角色“周泽楷”当代言人,还出现了《我爱二次元》这样的节目……
 
这些“小众”文化中,日本偶像工业存在极其引人注目。其诞生的背景,成熟的发展,巨大的影响力,都足以成为一个有趣的研究课题。


△《东京偶像》剧照

《东京偶像》正是以此为题材,记录了一位小有名气的偶像RIO(木莉绪)的成长与生活,折射出日本御宅文化的一角。
  
御宅文化

从现象上来说,影片所描述的偶像群体是这样一群少女——从初中高中起就基本放弃学业,参与表演与比赛,经营后援,并以成为偶像为最终目标的女孩。

这部纪录片展示了一些偶像工业背后令人咋舌的现象——宅男群体、握手会、投票、选举、偶像人设等等。
 
片中,RIO的一位粉丝说,自己投入了十几万,所有的积蓄都没有了,本来可以买一栋房子,但是钱全部用来追星了。

不仅仅是金钱上的投入,时间上,他一年追着看了RIO接近600场演出,作为核心粉丝,在RIO参加比赛前需要组织商量竞争策略, 演唱会前组织练习打call(这也是一个偶像应援中独特的文化,因为偶像努力地在台上表演,粉丝也要给予相应的回应也就是打call;甚至打call本身就成为了表演非常重要的部分),当偶像外出表演时也会跟随应援。

当被问到,他所有的时间精力都被用在追星上,为什么不去认识一下现实里的女性,谈一谈恋爱,结婚生子?

他也很坦诚地说:“我这样的中年人,没有什么积蓄,工作也一般,找不到女性愿意嫁我的。而且就算谈了恋爱,在我心里她也不是第一位的(言外之意:RIO才是第一位的),这样很对不起人家。”
 
相应的,作为对粉丝的回报(或者说,为了满足粉丝的期许),偶像不能够结婚,不能恋爱,必须始终保持“纯洁”。

akb有明确的恋爱禁止条例,也正因如此,宅男们才得以保持对偶像的忠诚度——因为偶像不会被别人夺走,那么自己就可以安心地投入对偶像的爱了。
 
如果能理解这一偶像文化,大概就知道为何前两周akb48总选上须藤凛凛花宣布自己要结婚,引起了那么大的震动,被称为“akb48”的巨大丑闻。作为偶像模范的akb48的另一成员指原莉乃则曾经在综艺节目中表达过如下想法:
 


一掷千金

这一偶像文化的魅力就在于给粉丝提供了一个“完美”的女性形象,这并不是说她们就是高高在上的女神,正相反,这一偶像工业从一开始的定位就是“可接近的”。

这些偶像的女性形象是日本文化中所喜欢的“没有力量”、“需要呵护”的女性,而且她们永远不会“背叛”粉丝。

粉丝们可以通过购买握手券与偶像们握手、交谈,可以近距离看偶像的剧场,可以与偶像合影。“养成”也是偶像文化中的特点,粉丝们的乐趣与满足就来自于见证偶像从不完美一步一步努力走向完美。
 
城市生活压力、社会上逐渐变得强势的女性、信仰的缺失、现代社会的种种因素加上偶像工业本身的吸引力……越来越多的人被“偶像”吸引,并心甘情愿地投入自己的精力和金钱。
 
举例来说,2016年akb48的第八届总选举,指原莉乃凭借243011票获得冠军,渡边麻友以175613票获得第二名。投票的方式是购买akb官方出的cd,每张cd中有一张投票券,可以投给自己支持的偶像。


△AKB48 CD封面

一张cd大约103人民币。

这还仅仅是第一名与第二名的选票,考虑到其团员总数超过300人,背后创造的经济价值是难以想象的。
 
 
情色还是宗教

对于经管人士来说,偶像工业是一个成功的商业模式。

对于传统“主流”人群来说,这样的偶像就是一群“虚荣”、“拜金”、贩卖青春的女性。

对于社会学家来说,社会中这群沉迷偶像、无心与“真实女性”接触的宅男带来生育率的下降是他们所担忧的。

对于女权立场的研究者来说,这种社会对女性柔弱、纯洁形象的要求是一种压迫。
 
不得不承认,这一行业从新兴开始就带着情色的意味,譬如握手本身就是一种挑逗与暗示,其mv与照片海报也常是泳装、内衣拍摄。akb48的综艺里还有一种奶油大炮,谁答错问题就“颜射”谁,这种程度已经可以说是非常明确带有“性”的成分了。
 

△“奶油大炮”游戏现场

但,对于粉丝而言,他们的爱并不出于占有,“不能占有”反而带给他们安心,这种程度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情色——它更类似于宗教。
 
可以这么说,偶像工业正在制造新时代的宗教。
 
教派是有的——不同的team,不同的couple,不同的推。

教会阶层是有的——粉丝内部有层级,更核心的粉丝和偶像近距离沟通解除,并且管理粉丝团队为偶像应援。

教义是有的——偶像们的生活几乎被360度无死角地直播给粉丝们看,她们的一言一行都可以成为粉丝们的“梗”与“萌点”。

甚至还有“赎罪券”——信徒们购买握手券与投票券充值信仰。

……

影片的后半部分,当我看到只有10岁的小小少女也在台上穿着猫咪女仆装卖力表演,向着自己成为偶像的道路努力,的确感到一种难以言表的心情。
 
实际上,即便是如此之火的女团akb48,成员工资也低得可怜;就算是总选举的第一名,也比不过二流明星的收入。

但仍然有前赴后继的女性,希望成为这庞大而畸形的工业中的一员。

从表象上来说,这些女性是情色的载体,被物化的女性;但谁又能说,那些在台下流汗呐喊,为偶像倾注一切的粉丝是操纵者?
 
赢家也许只有这背后静谧流动的资本,并且时刻创造着不同形式的宗教。

它可以为宅男量身打造情色的宗教,也可以为渴望获得自由与独立的女性则打造自强的宗教。


△《东京偶像》海报

被捧上神坛的人和捧人上神坛的人,都不是神。
 
“看哪,他们和他们的工作,都是虚空,且是虚无。他们所铸的偶像都是风,都是虚的。”

——【赛41:29】

*注:【赛】为《以赛亚书》,圣经第23 卷。
       【推】来自日文,可以理解为支持。

(文/ 河狸,做不了战斗的海狸,也是一条油光水亮的河狸。)


(特约专栏,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本文不代表本网观点。)

 3 ) 女团偶像和她们的爸爸粉们

AKB48总选举
AKB48候补成员

在日本,从国民天团48系列到大大小小的地下女团,金主爸爸很多都是四五十岁的男性们。他们把大量的时间和钱花在偶像身上,是为了在平庸的生活里找回活力、青春和自由。

偶像也好,粉丝也好,一个用笑容抚慰身心,享受众星捧月的成就感,一个拼全力给予支持,沉浸在并肩作战的快感和养成偶像的乐趣,双方都明白自身的职责,心照不宣,彼此成全。

如今日本的“百团大战”,已经不再是团与团的PK,偶像与偶像的竞赛,更是粉丝与粉丝的较量。 一些铁粉,把偶像活动作为生活的重心,甚至不惜放弃工作和家庭,他们在其中被认同,被感谢,获得了现实生活里体会不到的价值感和成就感。但在圈外人看来,却常常为人诟病,尤其是片中那些年仅10岁偶像团体的爸爸粉们,不禁让人怀疑“哇,这些人是不是恋童”……

这种看似娱乐至上的态度,我想大多只是疏解寂寞罢了。尽管没去过日本,但在日剧中却分明感受到日本的生存压力非常大,譬如垃圾没有分类好都会被邻居们集体孤立什么的…… 偶像和她们的粉丝尤其是这些爸爸粉,高度依赖着彼此。片中Rio的粉丝团长说,如果没有她,我可能会一直孤独下去……Rio也曾表示,如果没有这些粉丝,自己什么都不是。

但这种关系能够持续多久呢? 想到即便是“国民偶像”AKB48成员毕业后,也并非都能发展的很好,就能清醒认识到——偶像是吃青春饭。到了某个阶段,就该考虑转型,一味沉溺于偶像的光环恐怕最终只会失望。片中Rio也看到了这一点,坦言当偶像是为了练习,最终想当歌手。 历经几次波折,她也成功签约公司转型为歌手。粉丝团长声嘶力竭的喊到——从今以后,Rio不再是偶像,而是艺术家!

讲真,莫名有点感动。 说到底,与其波澜不惊地混吃等死,不如按自己想法无拘无束生活。人生没点追求,跟咸鱼有啥区别?!

Rio~

 4 ) 东京偶像

总体来说只能说是合格,揣测和阐述大于揭露,更多的是表露纯粹的将一生奉献于偶像的心路历程,社会评论家的采访远不够尖锐,流于表面,总体深度不够。逃避理想逃避恋爱逃避经济颓势下的人生败者寄托心血的感人过程,文化潮流下怀揣偶像梦的少女在严格制式下努力转型的励志故事

支线故事反而拖沓,个人觉得应该多点偶像和宅男亲友的拍摄,也算是对日本独有亚文化有了新的认识。但是片中提到宅男从偶像中获取潜意识中的性满足不是有悖于影片展现的偶像与粉丝间纯粹的扶持与心灵慰藉的大论?

 5 ) 偶像养成?

故事以一个叫里绪的女孩追逐自己明星梦来揭开追星者的状态与生活。

1.可能是出生贫瘠从小就排斥那些令人羡慕的光鲜明星们。有时候迷茫的时候也会羡慕追星者的内心,在我的成长过程中基本没有为一个人而哭泣,曾经饱含泪水的眼眶基本被生活的琐碎磨灭,依然希望自己常保持愤怒。

2.感觉图片表现的更加形象,只是不是自己原创。

下面两个哥们儿都是到了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纪,算是填补内心不娶老婆的空缺而选择了追星这条路。

这么大人追星追到存不到钱

没有经历他们经历的事情,很难说对错,我们活着都有一种被需要的需求。很多事难做,但是你也要迎难而上相信自己能做好,而不是一味的逃避本该自己承担的责任,短暂的缓解焦虑也可以,但要有从新开始的勇气,不可局限于自己狭隘的思维世界里。

这是一种怎样的状态啊

3.不知道这哥们儿的家庭背景是怎样的,猜测不会怎么好,不知道他当时骑车的感觉是怎样的,但是以我一天骑行126公里的经验,这哥们儿骑这样的车骑了130公里,而且自行车还老是掉链子,我是发自内心的既同情又替他感到欣慰。可能一群人走的远,可能内心确实郁闷借机发泄,也可能这哥们儿就是个托儿。

4.一个漂亮可爱的妞儿。她妈妈是否在意那些老男人对小女孩的意淫,我可不相信所有老男人的欲望都是那么纯洁,不带一点瑕疵,还是说只要那些人没有做出物理上的伤害,只要他们的欲望仅仅停留在意识层面,这个妞和她的母亲都可以坦然的接受部分龌龊的思想。

所有的男人都喜欢年轻漂亮的女孩,如果有个男人说他不是,我猜要么他因为没有钱直接把欲望扼杀了,要么他性取向不是异性。

5.也许同一个时空下的不同地理位置上有的孩子还整天饥肠辘辘,而有的小朋友却每天鲜花掌声,有些人生来就被叫做少爷公主。好在上天给每个人一天的时间都是24小时,无论谁得了癌症基本是死亡,无论谁人生一般都是百年光阴罢了。

这些孩子也只是听从父母的意志,为了得到鲜花和掌声不断努力,每个人活得都有自己的局限性,我们都活在编制的意义之网上。

从娃娃抓起

 6 ) 我爱这平等的偶像世界

正在看...我觉得我会看好几遍,把里面的细节再仔细回味一下...

有些感慨,看的时候就忍不住想要记录下来,也许会断断续续写...

诚然,我也明白和认同其他豆友的观点,所谓AKB48这样的偶像团体,实际上也是资本造就的幻象。但是,不论如何,我也要说,即使有丑陋的一面,但是偶像世界也是残酷的现代社会抛弃掉那些能力或性格上有缺陷的人,但是依然有人在为他们留下了一些温暖,让他们有活下去的希望。

不要瞧不起这些中老年男人,似乎是社会的loser,沉迷于少女幻想之中。其实,我们每个人不都需要一个精神寄托,来说服自己在生活重压之下依然有存在的价值。所谓追求物质财富事业权利的后浪,难道你们追求的不是幻象么?

> 日本社会人文确实对女性不够平等,男性的性幻想有时候也非常幼稚。然而,这个社会的包容性比我们要强,至少在我们这里,成年男子已经无法作出幼稚放松的行为了,社会的鄙视会让心灵脆弱的男人无地自容。

虽然日本社会的礼仪常让人诟病,但是,当里绪和粉丝之间亲切的鞠躬、握手、击掌、问候,以及非常尊重对方的的表达,依然让人有一种非常温暖的感觉。彼此相互扶持,相互鼓励,使得这冰冷隔阂的现代社会,即使你失败失意,依然有一块天地可以让有相似遭遇的人能够得到精神上的鼓舞。

有位小女孩在妈妈的带领下,给里绪送上一块写着祝福的小黑板。里绪开心地接受,并问候小女孩,感谢她,因为这是粉丝的赠礼。我觉得这样的艺人,有平常心,就是我们生活的偶像。

难以想象,里绪是骑着自行车去离开东京1000公里外的偏远小镇为粉丝唱歌

 短评

老老实实结婚生子就是人生吗?和偶像谈不可能的恋爱就不是人生?未必。

8分钟前
  • 小明
  • 还行

总体来说比预计的要好虽然拍的还是流于表面.也许是因为日英合拍的缘故更多的还是基于对偶像和ドルヲタ不熟悉的人来介绍偶像这种东西.评论家观点也基本都是老生常谈,女性评论家的批判也是蜻蜓点水明显没放全.除主角外其他线放的有些莫名.当然入场前基于封面本来以为是48系主角结果是riorio还挺惊喜的...

10分钟前
  • 死得瑟吉恩
  • 还行

其实跟古代达官显贵、富家子弟浪掷千金追捧青楼名妓的模式一脉相承,偶有穷屌丝逆袭成功,就成了卖油郎独占花魁这样的佳话。片中有句话说:日本男人十分崇拜少女的纯洁性,他们害怕少女失去纯洁性之后变得强势。这倒跟宝玉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女孩儿未出嫁,是颗无价之宝珠;出了嫁,不知怎么就变出许多不好的毛病来,虽是颗珠子,却没有光彩宝色,是颗死珠了;再老了,更变得不是珠子,竟是鱼眼睛了。”在日本御宅族看来,少女失去纯洁性就会变得强势;在宝玉看来,少女失去纯洁性,染了男人的气味,就比男人还混账。

14分钟前
  • 芦哲峰
  • 还行

梦想成为爱豆的女孩子们没有错,她们在舞台上挥洒汗水与青春的姿态也很迷人;花费大量时间金钱在爱豆身上的宅们也没有错,毕竟他们投递了真情实感,也很少给爱豆造成困扰。霓虹的偶像产业不说两全其美,至少也是两厢情愿了,并不该以奇怪的眼光来看待。

15分钟前
  • 颜落寒
  • 还行

没看到什么东西,最后成员10岁的那个团的握手场面和粉丝的话吓到我了。

17分钟前
  • 初犬
  • 还行

【台北金馬影展展映】以四個(組)年齡從21歲到10歲(!)的,還未大紅大紫的日本女子偶像為拍攝對象(當紅的也不會讓你拍)。再採訪她們的父母、宅男粉絲,和社會評論家。讓人一窺柊木RIO為代表的地下偶像和宅男的生活,了解并思考日本偶像文化的興起。但拍攝時間和深度都遠遠不夠。很膚淺。三星半

19分钟前
  • 汪金卫
  • 还行

7分。还是在鹿特丹听纳瓦彭的[女孩不哭]映后才知道有这么个纪录片。结构上也是挺下功夫的,找了柊木りお这个不那么红,水平有限却很努力的偶像做主线,也处理到了AKB48这样的顶级女团,以及刚刚十岁出头的后备幼女团。导演更关系的是idol产业中的粉丝与偶像的关系,以及基本就大声说出来的软色情和恋童癖的快感机制。还是可以做得更深入一些,起码采访一下阿酱嘛对不对。

20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有时候看着觉得太可怕了,洗脑无处不在。有时候又深深感同无知为乐,何必时刻保持清醒?

24分钟前
  • Lotte Mars
  • 推荐

大段反映了偶像产业各环节的人是多么善良纯粹无奈,把那几个从社会文化、宏观经济和性别权利视角批判偶像的专家反衬得特别猥琐。令我真正心动的是偶像的父母辈们,他们懂什么是自由和独立,什么是繁荣和萧条,愿意信赖持有微小梦想的子女坚持奋斗。我想这是发达且高度固化的社会对抗下流化的自救本能。

29分钟前
  • 到里斯本看海
  • 推荐

和想象中不太一样,感觉这东京的偶像还挺「low」的,和其粉丝之间形成了一种抱团取暖般的温存与悲哀。

31分钟前
  • 不懈不戒
  • 较差

全力以赴的爱豆闪闪惹人爱,就像义体成为平凡御宅族触及梦想的延伸。对纪录片里女权主义的担忧无法认同,将女性的优势发挥极致有何不可,男人们正是一直这么做才取得统治。此外,不可否认偶像是比大叔,主妇们更独立优秀的社会人,总选举活动更像泛政治的社会实验,在未来一定会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32分钟前
  • 垫底赛亚人
  • 推荐

SIFF 这场观众基本都是偶像宅和被拖进来的路人,还碰上了片后主创交流会,加拿大制片人被一观众问为什么都是男粉视角AKB粉也是有女粉的hhhh,被另一观众问008要结婚有什么感想,一脸懵逼说就好像好莱坞男星不能出柜?哎...老外你还是不懂偶像文化

33分钟前
  • momo
  • 推荐

握手会的时间用秒表精准掐好,43岁大叔粉接下来的人生也将被时间无情计算。在偶像21岁的生日会上,他忽然哭得像个孩子。见证平凡女孩走向星光熠熠,彷佛在圆满自己孤独无望的人生。不景气的经济环境下,诞生朋克或偶像,都是时代的产物。迷惘中的你选择何种逃避方式都不可耻,在宅男的梦里把余生虚掷。

37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又名《东京宅男》,名为偶像的东西事实上是少女本人,失意的阿宅,这个喧嚣又寂寥的都市组成的。感受到更多的还是个体与群体的情感流动。带到了AKB的总选和地下偶像的生活状态,忍不住希望那个叫Rio的少女能实现她的梦想。日本的阿宅追星初衷还是比较单纯的。泪目场景也不少。

41分钟前
  • 朽木立夏警部殿
  • 力荐

片后交流会有人觉得社会学家的部分很好 但我却觉得很差 他们说的话完全是可以通过爱豆粉丝等等当事人的故事来体现的 一部纪录片不应该是为了shock观众而存在的 而是提供不同的视角和观点 发觉一般人看不到的事实 说实话那个女权主义专家的话真的太刻意也太不舒服了

44分钟前
  • 虎齿剑
  • 较差

不饭爱豆的人大概也只能把这景象当奇观,女爱豆的生态虽然极端,但也更接近偶像文化的本质。拜金社会自然会发展出满足幻想的产业,赔钱赔命换幻想是个人选择,而我反感的是镜头前后纯真无邪的柔光和自我陶醉。性手枪是要砸碎社会又砸碎自己,不明白和精神虚弱醉生梦死的商业文化如何能相提并论。

45分钟前
  • Rhodesia
  • 推荐

#siff#不愧是大上影节,有随片英文字幕也不用,完全根据日语原音翻译,点赞。3.5,有些琐碎。日本这个社会既严酷到把疑似痴汉逼下地铁被车撞死,又开放到允许欧桑对着一群十来岁的少女意淫。偶像文化是宅最外向的表现形式,运营把它包装得再励志再美好,也终归只是男性处女情结外化的产物。

49分钟前
  • m89
  • 还行

说得挺对的,其实更像是软色情行业。所以看着偶像们认真地“追梦”,很讽刺。

50分钟前
  • mOco
  • 还行

经济衰退、少子化和偶像潮蓬勃之相关性,仪式化的商业造神活动合法植入并推广男性幻想中扭曲的童女崇拜,以宅男之名对抗现实或逃避现实的信仰机制;在学术圈几乎一面倒的批判采访中,偶像和粉丝的个体成长经历却又如此辛酸励志:转行脊椎按摩的前乐队鼓手老爹握住不放的手,环岛骑行中掉了十五次链子的崇拜者,错失无数机会却不愿放弃努力的哭泣,九流情歌中一群被主流社会抛弃的局外人老泪纵横不再孤独……这也许就是善恶不明的当代东京众神吧

54分钟前
  • kylegun
  • 力荐

实在满足对日本宅文化的猎奇心。跟踪拍摄对象选择的不错,主角是一个并不具备多少姿色也距主流大团远得很的普通女孩,却认真通过握手会、直播甚至骑行,来经营和维系自己和粉丝的关系。单身老男人们也清楚花钱花心思的“养成”工作,才是让自己摆脱不堪现实的唯一出路。女性的彻底被物化,有了一套自洽的逻辑。17岁后,女孩们就该不再具偶像光环了,10岁的那批等着成为老男人们的新宠。

58分钟前
  • seamouse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