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战2017

战争片中国大陆2017

主演:郭富城,赵丽颖,张翰,任达华,张蓝心,朱一龙,于晓光,刘玥心,奚美娟,寇振海,由立平,安亚平,孙耀威,曹操,李滨,涂黎曼,艾如

导演:钟少雄

播放地址

 剧照

密战2017 剧照 NO.1密战2017 剧照 NO.2密战2017 剧照 NO.3密战2017 剧照 NO.4密战2017 剧照 NO.5密战2017 剧照 NO.6密战2017 剧照 NO.13密战2017 剧照 NO.14密战2017 剧照 NO.15密战2017 剧照 NO.16密战2017 剧照 NO.17密战2017 剧照 NO.18密战2017 剧照 NO.19密战2017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1-05 04:50

详细剧情

淞沪会战后上海沦陷,地下工作者林翔(郭富城 饰)受命来到危机四伏的上海,重建惨遭敌人破坏的地下抗日战线。在这里他遇到单纯却很有正义感的兰芳(赵丽颖 饰),这对临时组成的“地下党夫妇”将在战火纷飞中,携手与日本侵略者及伪政府特务展开惊险刺激的生死较量……

 长篇影评

 1 ) 【华盛顿邮报】—重燃斗争之火

迷乱而疯狂的时代希求各方面的变革,而时代中的政治与战争同样吸引着迫切的表达。当下,电影中的平凡英雄们需要再次被加粗被放大,以最突出的姿态与强权对抗,而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的英雄塑造也在越发成熟,《华盛顿邮报》(The Post, 2017)中的英雄们足以重燃斗争之火。

斯皮尔伯格作品早期的英雄是在缺乏节制的单一的受难再造中树立的,无论是《辛德勒的名单》(Schindler's List, 1993)中纳粹的暴行展示,还是《拯救大兵瑞恩》(Saving Private Ryan, 1998)中枪林弹雨的真实可怖,斯皮尔伯格都把这种受难呈现摆在最中心的位置,当然,他的调度能力宣告了胜利,然而他的英雄们却不得不因这种缺乏节制让拯救受困于苦难之海面,而观众也只能跟着漂浮于上。然而《华盛顿邮报》的开场戏自由地冲破了这一束缚:开场仍然是那个如《拯救大兵瑞恩》般枪林弹雨的噩梦,而我们感受真实与士兵共情只用了三分钟,这是背景交代,也是全片人物挣扎与矛盾的情感出发点,然后故事才真正开始,一个不再是单一地呈现苦难赢得表面共情的故事。

上述斯皮尔伯格早期电影中宏大的叙事感在他近年的创作中慢慢蒸发,他不再在叙事处理上着重突出伟大以及怎样创造时代感,怎样才能让大多数的观众共情(《辛德勒的名单》结尾处处理及台词的煽情),直到《林肯》(Lincoln, 2012),这种用宏大呈现宏大的感觉才彻底消失殆尽。同样的,《华盛顿邮报》中事件里人物间的周旋以及内心的挣扎过程成为真正的第一主角,将一切无需放大的情节减到最少(如看上去最重要的法庭戏省略不拍,要是以前的他可能就大拍特拍了)。他对事件多方面的梳理以及对细节的展现牢固地支撑起了他的英雄们,而也正因冷静地关注与理性地聚焦,其电影质感才更贴近于真实,事件与人物背后托出的斗争精神才更显得可信,对女性主义和新闻自由的赞美才能在那些煽情时刻实实在在地让人振奋不已!

电影可以是斗争的武器,但终究也是视听表达,它直接作用于我们的感官,决定我们通过导演创作所能触及到的深浅程度。除了上述提到的视点的拓展与叙事方向的转变,它的优秀还在于它极具人物意识的运镜。电影的运镜简直像是在和人物同呼吸,时而脆弱时而温和:拍斯特里普床边自白时,推镜缓慢到几乎发现不了,摄影机像在倾听,也像是凯瑟琳内心思绪的缓慢递进。而绝大部分时间,镜头都在表面看似沉稳实则内里极具胁迫性地聚焦:如镜头时常轻微晃动,一如平静中焦虑的人;再如斯特里普多人电话时镜头俯拍环绕一周,就像电话那头各方言语在空气中飘散包围了她。它就像这场无硝烟的战争本身一样,满怀专注地穿梭于多个场景和人物内心的双重战场,在本质上,它又如承载着作战精神本身般自由游移于不愿停歇的剧本之间。

“Let’s go. Let’s do it.” 斯皮尔伯格以强大的执行能力与其恰当的呈现形式,透过揭露政治黑暗事件的过程,探讨了政府与媒体间的复杂关系,在对抗之中还原了将自由权利解放于权力的必然,也成功地树立了一位由犹疑到勇敢的女性形象。是的,在当下的美国,《华盛顿邮报》的出现就是这么迫切而必要。(文/奥利)

金草莓评审团评分】(已看成员)

奥利★★★★★ 近似无限透明的蓝色★★★★★ 嘟嘟熊之父★★★★★ Terence_W_Yang★★★★ Caligari★★★★ 杨清宇★★★★ 字母君★★★★ 鲛人河★★★ (首次发表于金草莓头目Terence的公众号:LifeCinematic)

 2 ) 言论自由不是权利

能不能出一个保护不同意见的法或者制度? ——Zhongxun Xi,Year 1984

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

"国会不得制定关于下列事项的法律:确立国教或禁止信教自由;剥夺言论自由或出版自由;或剥夺人民和平集会和向政府请愿伸冤的权利。"
前十条修正案于1789年9月25日提出,1791年12月15日批准,被称为"权利法案"。

言论自由是一种权利吗?才不是。它是一种机制,允许权势低微的人们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能使的个体的内在驱动暴露在社会的动态平衡中,找到和平解决的办法。

那么言论自由保护谁呢? 保护对制度的信心。

与此片如出一辙的《总体班底》里, 尼克松的大业死在俩记者手里。 水门事件曝光了,他是被弹劾了,但是美国的社会制度被保护并延续了——当然,不幸的是甚至美国制度中的弊端和顽症都被保留了(之后的哪一任总统不出问题,或者没有侵略他国的?)。但是这就是言论自由的目的,允许社会公信力不破产。

任何一种社会制度,都有弊端和问题,受统治的人,只有信任社会制度可以自我修正,才能心甘情愿地遵照游戏规则继续行事,当社会信任破产的时候,连那些希望遵守游戏规则的人都要自危。

谈谈关于影片

这部影片算是斯皮尔伯格第二次走进美国最高法院,第一次是解救非洲掠夺来的黑奴的《断锁怒潮》,至今他对高法的银幕呈现方式一成不变,用Tiffen柔光的大镜片对着最高法院,满满的崇拜和欣赏,近乎一种宗教。他这么肉麻并不无道理,因为美国的高法在这些原则问题上,做出了正确的决定。

“新闻出版是服务于被统治对象的,不是统治者“

关于影片有没必要非要把女性走向英雄之路渲染的这么用力,是不是过于政治化了,我只能说,还没有到令人反感的程度。

反正梅姨的表演把我感动哭了,不是来自于什么巧妙台词的逻辑反转,也不是影像的魅力,就是一个人,在那个瞬间把她的脆弱暴露给你,让你觉得,她就是我,我就是她。

P.S.

《总统班底》中记者的原型 Bob Woodward 有大师班课程,想干掉总统的调查写作者可以看看,不是广告,没收钱。

 3 ) 新闻是历史的第一稿,他应该呈现现实,而不是收割愤怒

该片由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执导,汤姆·汉克斯和梅丽尔·斯特里普主演。这部由真实事件改编的影片取材于美国历史上最不光彩的政治丑闻事件之一,即水门事件发生前不久的“五角大楼文件”事件。

《华盛顿邮报》内部核心人员在事件前后面临的挑战是影片的切入点。《华盛顿邮报》是由梅姨的父亲一手创办的,之后她的丈夫负责报社运营,丈夫过世后梅姨接管。然而,在这个白人男性主宰一切的时代,虽然身为发行人,但她却遭到忽略和轻视,她并不被真正认可,董事会成员将她看作一个无足轻重的虚设。 影片并没有将梅姨塑造成一成不变的形象,而是极度关注其转变过程。从一开始,她便不断争取、试图在男性霸权主导下的场合里有一席之地,观众能明显地感受到她的无力感。在最后,她勇敢无畏地发声。为这位求女权的女性致敬。

影片另一位关键的人物则是汤姆·汉克斯出演的报社执行主编本·布莱德利。与梅姨相比,本的形象较为偏平固定,但并没有削弱其把真相放在第一,有职业操守,彻夜工作,为新闻事业奉献自我,并始终为捍卫新闻自由而努力的魅力。 像《华盛顿邮报》这样的电影,光是有技术不够,有好的导演和演员也还不够,它更需要一个社会土壤。感慨的是,人家的媒体和记者在冒最高的风险,不惜与最高权力机构为敌,为的是还公众一个真相。在想到最近的一些社会热点新闻,不禁会想,我们的媒体和记者又在做些什么?现在的媒体只要能搞大新闻有利益,就胡七胡八的带节奏,还管你事实真相是什么!“新闻是历史的第一稿,他应该呈现现实,而不是收割愤怒”

在女老板义无反顾决定发行的那一刻,泪目。“开国元勋给予媒体自由的保护制度,是为了充分发挥媒体在保护民主政体中的作用, 媒体是服务于被统治者,而不是统治者。”也说得好。

电影,仅仅能作为公民意识觉醒的工具,而无法成为我们改变现实的力量。记者和新闻,都应该在事实的基础上对观众和读者进行客观合理地呈现。而哗众取宠的标题党大有人在,很多黑暗面仍然被压在水底下,我们所了解的事实也仅仅是一部分而已。

还是相信会越来越好。

 4 ) 电影背后的真实故事更精彩(麦克纳马拉、五角大楼文件、艾尔斯伯格、时报/邮报、司法部)

在看完《华盛顿邮报 The Post》后写了短评:很符合当下美国政治正确的电影,媒体言论自由、女性主义、新闻追求和经济利益等众多冲突,前半程铺垫后半程爆发,中规中矩。斯皮尔伯格调度厉害,夜间多方电话商量是否出版的戏真是精彩。看过林达的书,五角大楼文件、艾尔斯伯格、纽约时报、司法部之间非常有戏,可惜电影仅从邮报一方视角失色不少。

之前看过林达老师的《近距离看美国之四: 如彗星划过夜空》,结合林达老师的书和维基百科,补充一下电影背后的更多故事:

麦克纳马拉和五角大楼文件:

罗伯特·斯特兰奇·麦克纳马拉,1961-1968任美国国防部长,1968-1981任世界银行行长。他是肯尼迪1961年上台以后,把他从福特汽车公司总裁的位置上找来当国防部长的;肯尼迪被刺杀以后,约翰逊上台,麦克纳马拉留任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全程参与了这一时期越南战争政策制定的全过程。

五角大楼文件,即《美国-越南关系,1945-1967:国防部的研究》,是美国国防部对1945-1967年间美国在越南政治军事卷入评估的秘密报告。

1967年6月,时任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启动研究计划,希望留下一份“越南战争的百科全书”,为此成立了一个“越战历史专题组”,由国防部国际安全事务局的莱斯利·盖尔勃负责。该研究没有知会总统约翰逊和国务卿。麦克纳马拉要这个专题组全面地收集美国几十年来对越南和印度支那政策的资料,分类编辑汇总,要求“包罗万象并且客观”,除此要求外他不再对这个项目进行干涉。事实上,他一次也没有和专题组负责人盖尔勃见面,尽管他们就在一个楼里办公。

到1969年6月,专题组的最终报告终于形成,分47卷,包括3000多页历史分析和4000多页原始档案,就是后来被称为“五角大楼文件”的越战历史文件。

这套文件揭示了美国对越政策的起源,它是怎样演变的。从文件中可以看出,早在“二战”将近结束的时候,杜鲁门主政的白宫就忽视了胡志明要求美国支持的呼吁,转而支持南越的吴廷琰 。从艾森豪威尔到肯尼迪,一脉相承地向南越派出“军事顾问”。文件揭示了30年中对越政策中的重大事件,美国怎样走上了战争升级的道路。这套文件第一次明确地揭示了美国政府官员们当时的恐惧,这就是所谓的“多米诺骨牌”:他们担心,如果南越倒台投向苏联阵营,就会产生连锁反应,所有印度支那国家,乃至所有东南亚国家,都会一个一个变色,并且扩展到其它地方,冷战双方力量的对比就会有大的改变。但同时中央情报局曾经一次又一次告诉历届总统,所谓的多米诺骨牌是不存在的,美国应撤出越南。但这种声音一直被历届总统忽略。

报告一共印了15套,第一套送给了麦克纳马拉,其中两套国家档案馆,两套国务院,两套交给了兰德公司(一套送往公司在加州的总部,一套送往公司在华盛顿的分部)。

艾尔斯伯格和五角大楼文件:

据说真正读过文件的人寥寥无几,除项目负责人盖尔勃以外(据麦克纳马拉一密友说,麦克纳马拉收到文件后一次也没有读过),只有一个人认真读过:丹尼尔·艾尔斯伯格。

丹尼尔·艾尔斯伯格(1931年-),1954-1956年曾为美国海军陆战队效力,1958年加入兰德公司。1962年在哈佛大学拿到经济学博士,他的论文研究关于决策理论,发现人们在模糊与不确定下做出的决策较缺乏一致性,即艾尔斯伯格悖论。1964年,进入五角大楼工作。1965年,去越南实地考察,这次考察改变了他对越战的看法,从鹰派转变为鸽派。(这一转变在电影开始有所体现)。1967年他以兰德公司雇员身份参与了越战历史专题组的工作。从越南回来后,他多次向国会、媒体、政府人士包括基辛格传递鸽派观点,石沉大海或没有影响。1969年,艾尔斯伯格仔细阅读和分析了五角大楼文件,越来越怀疑美国介入越南战争的合法性,深感应该公布战争真相,他分批复印了文件。

对于公开文件,他首先选择了国会,参议员富布莱特,他是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主席、主张从越南撤军的议员。因为考虑到文件的程序合法性,富布莱特拒绝了。

然后艾尔斯伯格决定走向新闻界,首先去找了《纽约时报》华盛顿分部的尼尔·希汉(两人在越南曾相识),在希汉报告华盛顿分部主任后、两人向时报总编罗森塔尔等高层通报,并要求增加人手,这就有了电影中以希汉为首的时报团队在华盛顿希尔顿饭店闭门研读资料、整理写作的过程。为避免法律麻烦、保证刊发文章内容的准确客观,时报团队一方面梳理国务院、五角大楼等官员的公开演讲、发言、著作等资料,一方面梳理时报近十年来对越战问题的报道,与文件进行比较,同时彻查、剔除将要发表文章中涉及国家安全的内容。

时报发行人苏尔茨伯格后来才知道这件事,第一时间想到是否有法律麻烦,负责时报法律事务的事务所不建议发表文章,时报内部对于要不要发表文章的意见也不统一,高层之一的副总裁莱斯顿主张发表,他在1954年从国务院得到雅尔塔会议文件,为时报挣得了极大声誉。一直到时报发表前两天,发行人苏尔茨伯格才拍板决定连续十天的系列、每天六个版面以希汉文章打头、选择发表的五角大楼关键文件。1971年5月13日,星期天,《纽约时报》开始连续刊载五角大楼文件。选在星期天刊发第一篇很贼,因为政府官员都休息、反应会慢一拍。

接着政府介入了,国防部联系司法部来负责此事,但司法部完全不知道五角大楼文件是什么,国防部应要求准备写一个解释文件的备忘录,但是国防部长居然找不到一个完全熟悉文件的人。在第三期刊发前,时报收到了司法部发出的禁令,时报回应拒绝,并声明将服从“最高法庭的最后决定”。此时(半夜11点)时报的法律事务所撂挑子了,时报法律部只好请耶鲁大学法律教授比盖尔出庭,位于纽约的联邦法庭法官对案件双方对错不做任何判断,但同意发出一个法庭禁止令,拒绝了司法部要求没收文件的要求。

由于时报收到的禁止令,艾尔斯伯格又想到了电视,均被NBC/ABC/CBS拒绝。CBS因为当时可能受到众议院关于CBS不肯配合国会调查提供资料的指控,只好拒绝;但艾尔斯伯格表示理解,后来还答应接受CBS采访(艾尔斯伯格接受电视采访在电影中有体现)。

在时报与司法部的法庭戏展开同时,可以开始说到《华盛顿邮报》了,邮报此时也坐不住、慢了时报好多拍;邮报和文件的故事与电影差不多,邮报从波士顿拿到文件、连夜回华盛顿,到邮报总编布拉德利(汤姆·汉克斯饰演)家里着手开写。邮报内部意见也不统一,最终发行人凯瑟琳·格雷厄姆(梅丽尔·斯特里普饰演)决定刊发。然后司法部介入,双方闹到华盛顿联邦法庭,法官认可宪法第一修正案保证的完全彻底的新闻自由,批评司法部误用了《反间谍法》,法庭没有看到有任何证据证明发表文件会危及国家安全。

后来,《纽约时报》在纽约、《华盛顿邮报》在华盛顿分别与司法部从联邦法庭走到上诉法庭,最终两案并在一起到了最高法院,最高法院6:3裁决媒体胜利。

该文件在2011年6月向公众解密开放。

本文只是在电影基础上补充了一些前因后果,在邮报之外的故事很多也很精彩,可惜电影有限,只能从比较少的角度出发。

媒体,不仅包括最先涉入的时报和邮报,后来更多媒体都收到了艾尔斯伯格提供的文件、纷纷刊发;政府,司法部和国防部;司法机构,联邦法庭、上诉法庭和最高法院。这三者间的角力非常精彩,从自己的立场出发,都在尊重和遵循法定程序基础上为自己的立场、利益争取。非常推荐看林达老师的书,书中从媒体的言论自由、司法等角度阐述很详细,语言易懂,在法庭间的角逐有规定有巧合,充分体现了不同行业人士的专业。

补一点:

《华盛顿邮报》,尤金·迈尔1933年买下。1935年他在报社发表了他的办报原则:

1. 报纸的第一使命是报道尽可能接近被确认为事实的真相。

2. 报纸要报道我们能够了解到的有关美国和国际重要事务的全部真相。

3. 作为新闻的传播者,报纸要如绅士一样正派。

4. 报纸的内容应老少咸宜。

5. 报纸要对读者和普通民众负责,而不是对报社老板的私利负责。

6. 只要对公众有益,报社要准备为坚持真实报道而牺牲自己的利益。

7. 报纸将不与任何特殊利益结盟,但是在报道公共事务和公众人物的时候,要公平、自由和健全。

 5 ) 你们看不出《华盛顿邮报》很左派吗?!

“新闻应该为被统治者服务,而不是统治者”

这句台词是《华盛顿邮报》影片结尾最高法院对《华盛顿邮报》取得胜诉的陈述。

有担当的报刊人应该要有什么作为,《华盛顿邮报》给出了很公平正义,同时也很美国左派的诠释。(为何这么说,大聪后面会有剖析)

要把《华盛顿邮报》看得入木三分,不得不深挖别的号还没写过的一些干货,接下来大聪来给大家梳理一遍。

二战结束以后,世界格局重新组团对抗,全球形成“冷战”模式。

从建柏林墙的东德西德开始,苏美对抗渐渐转向亚洲,也就是朝鲜战争,从而有了今天的朝鲜和韩国

这种“新常态”的分割,同样也印证在了越南上。

1954年的《日内瓦协定》,准备用“和平”方式先暂时分成北越南越。但其实双方知道《日内瓦协定》是一张废纸。

1955年,越南战争打响,到了1961年肯尼迪执政时期开始深入。

就如肯尼迪在就职演说中说道:

“美国同胞们,不要问国家能为你们做些什么,而要问你们能为国家做些什么。全世界的公民们,不要问美国将为你们做些什么,而要问我们共同能为人类的自由做些什么。”

于是,这标志着美国自己把自己,带入了越战的泥潭。

越南战争打到第十个年头,也就是1966年,美国官方自己出了一份越战分析报告,报告大概意思是:

美军在越南的十年间,越来越陷入胶着的状态,赢不了,但也不会输,最重要的是,这场战役一开始,可能毫无意义。

这就是美国著名的“五角大楼秘密文件泄露案”的导火索,同时也是电影《华盛顿邮报》的开篇。

《华盛顿邮报》中的分析员丹,是分析越南战事专员之一,他知道越南战争背后始末,也看到美国政府不愿意承认这一既定事实。

换句话说,美国不愿意做输家,于是用更大的谎言,来圆一开始就错误的越战之谎。

于是丹反水,把这份报告拷贝出去,让报刊媒体公布与众。

影片中并没有过多诠释丹反水的原因,只是交代了在丹下飞机时,看到国防部长谎话连篇的记者招待会,从而下决心去揭穿美国政府的嘴脸。

但在现实中,丹在访谈中说到,在他童年时期,父亲在开车途中,瞌睡从而导致了车祸,母亲在其车祸中丧生,这让丹明白,即使当时父亲没有任何企图和故意,但最终还是酿成了惨剧,这正是一时疏忽和糊涂所致。

*现实中的丹

丹的人生观也在那时发生了巨大改变,丹用他的遭遇,比喻了美国政府对越南战争的状态:

因为缺乏监督和约束,美国政府如同他疲劳驾驶的父亲,这样下去,美国会陷入更大悲剧中,于是他挺身而出,决定泄密。

接下来的故事如同《华盛顿邮报》里描述的,最先发稿的是《纽约时报》,但很快被压制住,并禁止继续发稿。

与此同时,《华盛顿邮报》拿到了这份报告,“自由与公正,真实和透明”这些头衔,都在报刊主编本,还有老板凯.格雷厄姆头上盘旋。

到底要不要发表这份报告,成为影片讲述的刺激点。

《华盛顿邮报》可以说被斯皮尔伯格拍得心潮澎湃,热血沸腾。

这也是斯皮尔伯格很擅长的美国精神“主旋律”电影。

不难看出,斯皮尔伯格在《华盛顿邮报》中的运镜,气氛的渲染,情绪的调动,都十分老练。

但也十分熟悉,熟悉到很多画面和色调,都是这么似曾相识。

比如2015年的《间谍之桥》,比如2012年的《林肯》,比如2011年的《战马》等等。

可以说,斯皮尔伯格这样国宝级别的导演,已经不需要人们去为他证明什么,反而是人们需要他,让他隔几年拍部电影,为美国证明一些什么。

所以呀,今年奥斯卡的提名非常有意思,最佳导演提名没有斯皮尔伯格,但是最佳影片入围有《华盛顿邮报》。

这一方面证明了之前说的,在导演风格上,斯皮尔伯格的“old school”(老学院派)曾经已被奥斯卡认可过了,所以这一次入围就承让承让了。

毕竟一位斯皮尔伯格,已经够撑起好莱坞半边天了,你还别不信,从历届奥斯卡颁奖明星致辞上,感谢人数最多的,就是斯皮尔伯格。

另一方面,《华盛顿邮报》阐述的精神和理念,还是要放入奥斯卡作为一种象征。

奥斯卡要让世人看到,这一年的《华盛顿邮报》,是和曾经的《总统班底》,《欲盖弥彰》,《晚安,好运》,《聚焦》等电影是一脉相承的。

很多人看懂了《华盛顿邮报》第一阶梯阐述的道理,那就是美国报刊人的精神。

但影片厉害之处还在于,电影剧情的第二阶梯,展现了女性追求平权和解放的层面。

这就不得不提到扮演《华盛顿邮报》老板娘的梅姨,她凭借这部电影已经第21次入围奥斯卡。

在人们眼中,她同样是无冕之王,她和斯皮尔伯格一样,她的存在,就是最高段位的证明。

梅姨一直是美国民主党的中流砥柱支持者,而且她丝毫不掩饰自己的政治倾向。

她甚至在2017年金球奖上,发表了非常政治的感言,公开指责现任美国总统特朗普(和尼克松同是共和党)。

而且她同样也是女权主义的捍卫者,梅姨饰演这位老板娘,还真是本色出演了。

现实中这位女老板凯.格雷厄姆,父亲尤金在1933年买下《华盛顿邮报》,之后主要是她的丈夫菲利普.格雷厄姆扩大了报业的发展,让《华盛顿邮报》走到比较主流和盈利的模式。

但由于他们夫妻之间有了外遇和婚姻危机,患有躁郁症的菲利普举枪自尽,留下了一个大报刊集团,给到每天只和政商权贵开派对的凯.格雷厄姆负责。

所以影片在一开始,凯.格雷厄姆一直都不在一个老板的状态,连开会都要事先背好台词。

而在1970年代,当时也是男权社会集中的时候,女性在商界可以说根本没有地位。

影片中有一段就说明了当时的男女社会地位。

当凯.格雷厄姆到政商友人家晚餐之时,男人聊到政治的时候,女人仿佛接到信号一般,纷纷离席,到另一个房间家长里短,让男人继续在饭桌前“商政议政”。

而作为凯她是华盛顿邮报的女老板,本应该留在饭桌上和一群男人高谈阔论,但当时的社会氛围没办法让她从容的留下,她也识相的和太太们到另一个房间。

导演用这样一个小环节,就说明了凯的处境。

凯在那样一个男人围绕的商界顶端,可畏是举步维艰,每一步都有可能被资本和男权的介入失去主动权。

也就在“五角大楼泄密事件”那段时期,《华盛顿邮报》正在筹划上市。

作为老板的她,首要的初衷,是保持《华盛顿邮报》上市的顺利进行,让家族产业继续兴旺发达;其次又要保有她交际圈的人脉友谊关系。

但天降大任于斯人也,“苏菲的抉择”又一次落到了凯的身上(为什么加又,请去了解梅姨的电影《苏菲的抉择》)。

凯.格雷厄姆到底是全身而退保全报刊,还是致死捍卫报刊人公正的精神?

她在万般的艰难面前,选择了后者。

但这还没完,在凯.格雷厄姆下决定出版的时候,法律顾问再一次评估,这一次出版不仅可能导致《华盛顿邮报》万劫不复,或许还会触犯法律,让凯进监狱。

而她依然坚持出版,这一次的决定,才真正升华了凯.格雷厄姆作为女性的伟大。

虽然说主编本在整个事件中也很勇敢,也值得大家敬重,但更多时候,主编本只是在做他作为报刊人应该做的事。

而凯.格雷厄姆,则做出了她在那个时代,杂糅了家族事业,人际关系,女性地位,个人家庭安危等综合压力下作出的决定。

因此她更是导演想要彰显女性平权的地方。

最后,我们来聊聊《华盛顿邮报》的美国左派诠释。所谓美国左派,就是自由平等,“战争不是答案”,所有文化都平等,追求社会公正。

嬉皮士的“反抗习俗,反对战争,热爱自由与和平”,正是左派突出的代表。

而美国右派被俗称“保守派”,大家不要以为保守派一无是处。

保守派看重家庭,有信仰,看重国家地位,对于战争的态度是:面对邪恶,战争是唯一的答案。

人人都知道的电影《阿甘正传》,正是保守派的代表作。

大家仔细回想一下,《阿甘正传》里面的代表嬉皮士的珍妮下场,嗑药过重,染上一种病(嗯,都知道啥病),最后患得患失过了一生。

甚至影片让约翰列侬在访谈中,用阴阳怪气的语调,说出他自己唱的《Imagine》歌词:

“ no possessions,no religion too (没有财产,也没有宗教信仰)。”

这是电影保守派讽刺左派最显著的地方了。

大聪说这些,当然没有指《阿甘正传》不好的意思。

只是想分享给大家,在电影中,想要做到没有政治倾向是很难的。

即使是艺术片,也没办法脱离政治意识形态去表现故事和人物,更别说《华盛顿邮报》这样的电影了。

左右派在电影中没有好坏,只存在于你是否接受的程度。

《华盛顿邮报》里,没有给到尼克松一个正脸,他一直背对着观众,也意味着影片想把尼克松,描绘成一副老谋深算要毁掉美国的形象。

所以影片不会告诉你,尼克松是第一位访华的美国总统,成为日后中美关系正常化的第一步,这个成就举世瞩目。

影片也不会告诉你,尼克松在职期间,签订了教育法案,为女性打开参与大学体育的大门。

尼克松还监督南方州各学校和平废除种族隔离制度的行动等等。

影片更不会去思考,美国报刊媒体经过这么多年的迭代,渐渐演变成今天美国媒体自己也反省,为什么报道的民调新闻,和真实的民众所想,差距越拉越大。

最明显的就是2016年底的美国竞选, 当时报刊媒体的采访所谓“真实民调”,都指向竞选当晚就要睡在白宫的希拉里,但最后竞选的结果,大家也都知道是谁了。

这成为美国报刊媒体和民众思想最撕裂的一次。

在今天,美国报刊媒体的报道,远远比不上一直在逃亡的维基解密了。

所以其实,《华盛顿邮报》是一部缅怀之作,怀缅曾经美国报刊人的精神,因为在今天,这种精神已经被稀释了。

关注《大聪看电影》公众号,不追求跑量,只研磨精品

 6 ) 为什么我觉得Kay是一个真正具有现实意义的女权代表

抛却新闻自由新闻伦理这样一个久经挖掘的主题,对我而言《The Post》真正的新意在于它所塑造的一个常见的却不常以这样的展示角度出现在影视作品的女性形象,一个极具代表性,具有矫正作用的女权范式——Kay

影片开头,Kay磕磕绊绊的演练着与银行家周旋的说辞,着实让我吃了一惊,她是不善言辞的,不通商业的,甚至毫无野心和谈判气场的,颠覆了我臆测中职场女魔头的形象。但随着影片的推进,我越发认为有些笨拙的老阿姨Kay比雷厉风行的职场女强人更具有人像塑造的意义,因为Kay的成长空间,契合了这个男权语境下多数女性面临的尴尬。

女权运动不是平地崛起,而是在多数要位由男性手握权柄的先决条件下寻求平衡。影片对于男权的表现十分坦率,聚餐时,当男性们开始讨论政治,太太们走下餐桌讨论时尚与文学,也有董事会成员直接对Kay表露出对她女性管理者身份的不信任,甚至是Kay本人,也从不觉得管理者的位置是自己作为一个女性应得的,Kay不会是女权运动的倡导者,因为她是男权中的受益的安逸女性的代表,这一切不过是因为她精明能干的丈夫Phil离世,才将她生生的从被保护的上层阶级“太太comfort zone”里拖向职场。所以Kay最终做出的决定,体现的不仅是女性的勇敢,而是一个典型的男权社会下未经社会锤炼的柔弱女性的勇敢,而我相信这比从一开始就在职场上与男性分庭抗礼的女性的勇敢更具有现实意义。

 短评

“捍卫出版权的唯一途径就是出版”,每个媒体人和新闻学子必须要看又千万别看的电影。“这个国家的人民无法让总统一人独大,独掌国家,我想不通总统竟然将揭露真相与叛国划等号,这给我一种感觉:破坏某个执政政府或某个个人声誉是在叛国。这等于是说,我就是国家。”

6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作为一个媒体人 真的是 热泪盈眶。

8分钟前
  • Jus
  • 力荐

“新闻报道是历史的初稿”。看到最后还是会感动,有点热血。这样的电影跟《聚焦》一样,让人尊重新闻这个行业,有敬意。另外,影片有意插入了一条女性崛起的暗线,应该也是梅丽尔斯特里普被提名的原因吧。另外,这其实也是个爱国主旋律,让美国人更以他们的国家骄傲。斯皮还是稳的,节奏感紧张感俱佳。

13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捍衛新聞自由對Bradlee來說是理想是信仰,所以自始至終堅定熱忱,而Graham夫人態度的轉變讓我們看到了背後還有無數的權衡及各种力量的博弈.電影的魅力讓從事新聞工作變得令人無比神往,也感謝了所有那些讓美國精神永葆吸引力的有獨立思辨能力的人PS:法院前梅姨走過一排行注目禮的職場女性那一幕真讓人開心

16分钟前
  • Iris
  • 力荐

斯特里普在电话的这端通过一系列微妙的表情与眼神对Graham夫人内心转变的诠释,是今年银幕上最具有魔力的表演,梅姨在这部侧重女性角色的强有力戏剧中的表演是无可置疑的成就,而斯皮尔格匠气的技艺作为有效的载体对这部节奏紧凑的电影创作团队中各部门的才能有着最大化的呈现。

19分钟前
  • JoshuaLi
  • 力荐

教科书级别的史匹堡演员调度课,看得太爽了。几次运镜,几场室内戏,那个多人电话戏... 简直了。不过还是有些踩错点或用力过猛的瑕疵,比如法院偶遇对手女助理的戏或者最后走出法院穿过一群嬉皮女性的镜头。

20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力荐

辨识这个片子优点在于做两次区分,第一次,区分“绝对”伦理价值和政治正确(主旋律),这是两回事;第二次,同样是对历史的虚构和夸张,区分为什么斯皮尔伯格这部是睿智且高明的,而韩国《出租车》则庸俗走向另一种恶。大多数人会混淆这两点,而这也就是本片为之不易的厉害所在。

22分钟前
  • Peter Cat
  • 力荐

太四平八稳了,估计学院又不会给好脸色,但确实是“慕尼黑”之后最好的斯皮尔伯格。原本以为会是“聚焦”一样的群戏电影,结果拍得主次分明,帝后之间的飙戏托起了整个主题——捍卫出版自由的最好办法就是出版它!一想到毒瘤又要稳提了就感到好...绝...望...

24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年度最佳,语无伦次:致敬70年代再度觉醒的女性主义,致敬守护良知的真正的新闻人,致敬新闻自由,致敬新闻专业主义,致敬报业的黄金年代。致敬这个激荡人心的故事,不为君王唱赞歌,只为苍生说人话。

26分钟前
  • NarvikAustin
  • 力荐

大失所望:故事立不住,调度混乱,政治说教味太浓。汤姆汉克斯的表演稍显刻意。梅姨的这个角色,成长故事实在编不圆,本以为最后要来一出“国王的演讲”,结果记者都围上去采访纽约时报了——这就很尴尬了。

31分钟前
  • MuyBien
  • 较差

怀疑编剧在Trump当选之夜就已经动笔了,否则怎么会这么快地弄一个既讲新闻自由,又插入赞扬强大女性的电影呢?虽然一切都像套公式一样眼熟,政治目的也非常明显,但实在是非常佩服自由派依靠电影煽动情绪的能力,准确踩点毫不马虎,就算不了解当时事件也完全不影响被感动。就是NYT略躺枪了…

34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拍摄工整的历史题材电影,老导演、老演员均不失水准。可惜欠些新意,事件过程还是多于人物及思想的开掘。

36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推荐

三位好莱坞的大神联手,大家的状态竟然都很松弛,特别是汤姆·汉克斯,即使他们并没有卯足了劲儿,但你还是不得不惊叹梅姨的表演和老斯的导演功力,群戏的调度简直就是教科书级别,就算故事再套路,你该被燃到的地方还是会燃。老斯太厉害了,那些拿刻意做作当风格的新人导演看了会不会想死?

38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在原属纸媒的传播权力转移至社交网络的后真相时代,仍然宣扬新闻专业主义,在多层意义中对现实中truth进行再定义和再确认,意义大。女性主义的运用,又在保持戏剧性之时避免了对历史的误读和夸大,一贯有的美国意识形态教育所产生的反感也被削弱不少。没错好挑,一切都刚刚好。

41分钟前
  • Derridager
  • 推荐

高潮电话戏——镜头旋转推移、多人多视角的蒙太奇剪辑、配乐来得凝重悬疑、密闭空间的布景、灯光故意打得昏暗微弱,再加上台词是最针锋相对的辩论,观众的心已被吊起,这时,镜头对准梅姨的脸开始推进:眼中泪水通透、表情迟疑不定、声音微微颤抖。这强大的感染力,正是斯皮尔伯格标志性的存在。

45分钟前
  • 科林
  • 推荐

I heard folks down at the NYT are really annoyed by this movie

47分钟前
  • 粉色林宝
  • 推荐

虽然一开始就知道这片子的政治诉求大于艺术追求,但最后还是看得我热泪盈眶,尤其是最后下令印报纸的那一刻。是老套,是形式化,但还是有本事戳中我的内心。媒体人们为了他们的信念,为了公众的利益,不惜一切与政府对抗,新闻自由的理想是不朽的!续集是要接着拍水门事件么?

51分钟前
  • Cherry樱桃之远
  • 推荐

与其说在新闻自由主题里嵌入女权诉求,不如说是借职场语境的女性主义实现了更具层次的“《聚焦》精神”表达。历史性背景也强化了媒体与体制之间的辩证关系。炉火纯青的镜语与自然饱满的意识输出都和众妖艳贱货划清界限,艺术附庸政治的大氛围下,斯导总能用这样的作品站出来纠正你们:是政治需要艺术。

54分钟前
  • Ocap
  • 推荐

梅姨确定刑事责任只有她和发行人以后,转身面对一屋子的男人插着手声音颤抖的说my decision stands的时候;她走出法庭被身边的女性簇拥着的时候;作为中国人我觉得有必要一定程度下,让公众知情,让媒体自由。看完这部回顾美国曾经的伟大的电影,有必要以审视的态度看看自己的国家。

59分钟前
  • 李阿斗
  • 力荐

无聊至极。斯皮尔伯格真是我的 arch enemy, 一切的一切都是我厌恶的。看着汤姆汉克斯和梅姨 pretentious 的表演,那副真相在手,我们有义务向公众告知真相,并由真相激发公众道德责任的精英感,令人作呕。以及 The Post 和 The Times 的犹太高层左倾行为,像极了一战后期的德国,搞得我都 anti-semitic

1小时前
  • S/Z
  • 较差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