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想曲2000

动画片美国1999

主演:史蒂夫·马丁,伊扎克·帕尔曼,昆西·琼斯,贝特·米德勒,詹姆斯·厄尔·琼斯,佩恩·吉列特,特勒,詹姆斯·莱文,安吉拉·兰斯伯瑞,韦恩·艾尔温,托尼·安塞尔莫,露西·泰勒

导演:詹姆斯·阿尔格,盖坦··布里兹,保罗·布里兹,亨德尔·布托伊,Francis,Glebas,埃里克·古德伯格,唐·哈恩,皮克索特·亨特

 剧照

幻想曲2000 剧照 NO.1幻想曲2000 剧照 NO.2幻想曲2000 剧照 NO.3幻想曲2000 剧照 NO.4幻想曲2000 剧照 NO.5幻想曲2000 剧照 NO.6幻想曲2000 剧照 NO.13幻想曲2000 剧照 NO.14幻想曲2000 剧照 NO.15幻想曲2000 剧照 NO.16幻想曲2000 剧照 NO.17幻想曲2000 剧照 NO.18幻想曲2000 剧照 NO.19幻想曲2000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21 13:09

详细剧情

 长篇影评

 1 ) 很想看

在公交车上看到米老鼠造型地卡通人物挥舞着手将海浪一波一波地,带着音乐地旋律涌向天空驱散乌云,好有激情,好壮观。就很想看。

回来一查才知道是一种将古典音乐用动漫地方式配合想象演绎的小片子。呵呵。

刚刚脑子里在想人对古典音乐的表现似乎都是通过那种乐团组成一般在哪演奏,每个人在这些音乐中究竟倾注了多少人有限的智慧和那有限中无限地付出,总是看来面部僵硬,没法靠近,似乎严肃,似乎严谨,可是终究是离大众比较远,让人一眼就觉得没法和他们接近。再说生活的压力已经没法使很多人真正地投入一样东西,很多时候言不由衷,表演的成分胜过了自然地演绎啊。

换成卡通人物就好了,丰富色彩,生动的表情,一切都变得自然,生动,好有想象力。你说宫崎骏的漫画再翻成成人版是什么概念,哇,又整成家长里短,tvb,韩剧,日剧等情节样了。。。。

赞动漫画片的表现力和想象力啊。哈哈

 2 ) 大城小事

在《幻想曲2000•蓝色狂想曲》中,纽约变成了一个由线条勾勒出的城市,广场、摩天大楼成为了一笔勾成的矩形,而上面的小格子是窗户。不变的是这个城市的密集、繁忙,和光怪陆离。主角是四个几乎不起眼的小人物——热爱打鼓的黑人建筑工、被各种学习班剥夺去童年的女孩、失业者,以及被妻子压迫的富翁。四个人,四条主线,在大大的城市里发生了些小小的事。

在影片中,人物没有语言,没有细致的表情,全靠肢体行为及音乐烘托情绪,是很新颖也的形式。带有艺术感的夸张也是其中的亮点之一。如描绘地铁那一段。乘地铁并不颠簸,而片中有一个镜头是定格在颠簸的地铁乘客,表情麻木,其后地铁到站他们也不停下地上下抖动,挤成一团地出站、进写字楼、乘坐电梯。这一段荒唐,但不乏美感,又准确地说明问题——展现出城市中繁忙、机械化的节奏。片中有许多这样的片断,闪烁智慧。

富翁这个角色是最富有嘲讽意义的。我们可以见到,他始终是与动物放在一起供比较的,最明显的,就是他妻子的爱犬了。妻子小心地抱着爱犬,其后跟着耷拉着脑袋的富翁,谁为宠物?谁为丈夫?观众一眼便能看出。影片描写富翁运用了不少象征手法,其中有一处他们路过街头的耍猴艺人,富翁走过,又倏地回来,面对小猴,如遇知音,与之共舞,滑稽而可悲——被绳子牵着的猴子象征着被操纵的,无自由的,是此刻的富翁的缩影。而在由目睹滑冰而引发的幻想当中,富翁看见自己在冰上自在地舞动,甚至飞了起来,飞到了天上,与一群飞鸟为伴。这又是一个又明显又深刻的象征——自由。用三个动物,象征性的表达了人物的地位和向往,非常高明。另外,影片中不经意地揭露了不少社会现象,如工地头子的刻薄、警察的仗势欺人、虚伪等等。

《幻想曲2000》是迪斯尼制作的向大师致敬的音乐动画影片,其宗旨是“画面为音乐服务”。然而看这部影片的时候,很难想象是先有音乐再配上画面的,乔治•格什温的《蓝色狂想曲》,更像是电影配乐。简单生动的绘图、富有想象力的色彩、诙谐的故事叙述手法……这些,加上完整的情节,足以构成一部吸引人的动画大片,然而它的功能却被定义为“为音乐服务”,看得出迪斯尼的用心。《蓝色狂想曲》的爵士风格,与这样一部讽刺味和现代感十足的动画结合,迸出的火花,是不言而喻的。如小女孩参加各种学习班那一段,随着旋律激荡,速度加快,女孩的行程,也变得风风火火;在不同学习班中夸张幽默的表现,配合着不同种类的乐器演奏,天衣无缝,精彩绝伦。另外,四人在幻想中滑冰那一段,音乐也是激昂澎湃,让观众、听者为梦想的美好而兴奋甚至感动。艺术应当不仅仅为某种形式、技巧,更要传达情感,这是艺术魅力所在。在《蓝色狂想曲》中,可以充分感受到艺术的魅力:音乐、画面已超越了原有形态,融为一体,达到了情感统一,虽然不是显得那样的典雅,却给人以极度美的享受。

四个主角原本是完全不搭界的,在城市中,各怀各的苦闷。而结尾,却被安排的交融贯通,上文也提到了,当四人不经意间同时间见到优美自在的滑冰,他们展开了各自的想象,建筑工人想象到了自己成为了不可一世的鼓手,失业者拿到了美妙的考勤卡,女孩与父母共度轻松温馨的时光,而富翁得到了自由。这些仅仅是幻想,然而,事情却由此开始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戏剧化地,他们各自竟然立即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这样的安排,不免突兀,因此我认为,这个结局是富有浪漫主义,更像是各自幻想的延续,而不是现实,呼应了“蓝色狂想曲”这个标题。

我认为结局不大像现实的另一个原因,也是这部电影想要传达的主题之一,即对城市生活的反思。若仔细审视这四个人物,会发现:富翁连狗都不如——人道主义的缺失;建筑工人在犹豫着——为求生计而舍弃对梦想的追逐;而小女孩和失业者则更明显了,分别代表了极度激烈的竞争和经济萧条。这些,都是现代生活的弊病,与其给人们带来的迫害。发达的,就完全是好的吗?看似轻松的影片提出了这样一个严肃的疑问,供人们思考。如果说与观众产生共鸣是一部电影的成功,那么《蓝色狂想曲》是优秀的,比如作为学生,我可以从女孩的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回到刚才的问题,这四个人物,果真能各自实现梦想吗?要知道在这个城市中,追逐梦想、享受轻松生活,是多么艰难的选择。事情永远不会结束,大城中的小事,不仅仅是他们四个的,更是你的,我的,是每个都市人身上,扰人的小事。(07年2月)

 3 ) 魔法师的弟子

在动漫世界日益壮大的魔法师队伍中,恐怕还没有哪一位魔法师的知名度能高过今天出场的这位。

1940年11月13日,在迪斯尼隆重推出的音乐动画电影《幻想曲》里,美国著名指挥大师斯托科夫斯基在费城交响乐团前伏下身来与米老鼠握手致意,让全世界认识了顽皮可爱的米老鼠,也让观众领略到了法国作曲家杜卡斯的交响诗《魔法师的弟子》的迷人魅力。

《魔法师的弟子》的音乐灵感来自歌德的童话诗篇,它以管弦乐诙谐曲的形式,在古典音乐严谨的架构下,引入风趣幽默的元素,天真可爱,充满魔力。伴随着美妙的音乐,米老鼠,这位动画世界首屈一指的大明星,有板有眼地表演着,把人们带入了一个奇异的魔法世界。

米老鼠扮演的是一个刚学了点儿三脚猫功夫的小小魔法师,他仍然是一付智商不高却天真烂漫的可爱面孔,仍然对一切充满好奇、喜爱冒险。

米老鼠的师傅是一位法术高明的魔法大师,他有一把神奇的扫帚,在师傅的魔咒下,扫帚会变成人形,帮忙做许多家务。米老鼠趁师傅不在,偷了师傅的魔法帽,学着师傅的样子施起魔咒,命令扫把替他去把水缸灌满水。

扫帚真地变成了人形,在米老鼠的诱导下打起水来,而且越干越起劲。米老鼠得意极了。他让自己舒舒服服地倚在师傅的大椅子里指挥着扫帚人一桶一桶不停地打水,不知不觉竟打起盹来。

在睡梦中,米老鼠继续施展着魔咒,他梦见自己已经修炼成了一个伟大的魔法师,正对着星辰云朵不断发号施令。

我们不能不惊叹迪斯尼的艺术家们的才华,是他们第一次使动画画面与古典音乐、动画人物和音符节拍融合得如此天衣无缝。

《幻想曲》是迪斯尼最具艺术性的一部作品,也是迪斯尼到目前为止重映次数最多的一部经典动画片,它还是电影史上最早的立体声电影,当年,沃特.迪斯尼对这部影片的宣传重点就是标榜它是一部可以“听”动画、“看”古典音乐的作品。

从对少年儿童甚至成年人的古典音乐普及教育角度上来看,动画片《幻想曲》所起的作用无疑是积极巨大的,但世界音乐界和欧洲电影评论界却站在维护古典音乐内涵的神圣与纯洁的立场上,批评《幻想曲》图解音乐、简化古典音乐的内涵,是“大逆不道”的。

米老鼠被淹过膝盖的大水惊醒,他发现,扫帚人仍然永无休止地往早已灌满的水缸里倒着水,整个屋子已经成了水的世界。
水越积越多,米老鼠不知道解咒的咒语,情急之下,抓起斧头往扫把身上一阵猛砍。在一声和弦后,全曲顿失力量,像是暴风雨前的宁静。

没多久,所有的小碎屑都渐渐苏醒过来,扫帚居然分身了,变成了一个个小扫帚,全都更奋力地打起水来。小提琴、低音管、倍低音管、竖笛争相吹出主题,法国号、短号也来凑热闹,音乐达到前所未有的张力。水越积越多,米老鼠知道自己闯了大祸,慌乱极了。

在米老鼠的出色表演下,《魔法师的弟子》成为《幻想曲》中最讨人喜爱的篇章,米老鼠那身穿红袍子的小魔法师的造型更是成为60多年来迪斯尼最著名的代表性标记之一。

1940年,指挥家斯托科夫斯基和制片人迪斯尼由于他们在《幻想曲》音乐创意与制作方面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录音技术方面的突破性成绩分别荣获了奥斯卡特别荣誉奖;1998年,《幻想曲》被美国电影协会选为20世纪美国百部经典名片之一;2000年,迪斯尼推出了全新版本的"幻想曲2000",用更加精彩的动画和音乐使人们快乐地跨入新千年,而延续并珍藏保留下来的,仍然是米老鼠扮演的这个滑稽可爱的小小魔法师。

米老鼠的师傅终于出现,沉重的铜管乐器中,魔法大师解除魔咒,乐曲回到与序曲相同的缓慢拍子,水势嘎然而止。

与其他的众多魔法师相比,米老鼠这个小小魔法师的故事不免显得有些单薄,米老鼠就象是生活在我们身边的一个平凡普通不起眼的小孩子,他的全部使命就是令人们开心,使观众发笑。然而,正是这个顽皮淘气、不自量力,粗心急躁、蹩脚惹祸、满脸稚气的小小魔法师,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以自己那虽不完美却纯真可爱的独特性格,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观众,带给人们一种纯粹而又简单的快乐。

 4 ) 创意永不过时

整部电影最大的感受就是好的创意永远不过时啊!如果你追求观赏的趣味性和故事性,显然这个电影没有那么连贯,独立的章节注定它是短小精悍的情节,古典音乐的庄重感也会让某些部分甚至显得有些无趣,如果你只是想看人的脑洞有多大,很显然这部电影会给你带来惊喜,你会发现从来没想过音乐还可以这样解读,妙趣横生。

Ps:其他都可以不看,最后一段一定要看!美到炸裂!!!

以下是各个部分的介绍,《幻想曲2000》的诞生源于最初1940年那版,沃尔特叔叔将动画与古典音乐结合的构想催生了当时可以称为革新的《幻想曲1940》,机缘巧合之下,先接触到了2000年的这版,总体来说各个部分相互独立却组成了一场完整的视听盛宴,色彩和音乐的结合,图像与音符的律动,音乐的抽象转变为图形的具象,让观影的人们真正的去听懂每一首古典音乐,纯粹的享受之旅。2000一共有8个乐章,接下来就分别说一下每个部分。

1.贝多芬:第五号交响曲(Symphony No.5)(命运)

首先登场的是贝多芬的“第五号交响曲”,本段落只是一个开场,纯粹用一些几何图形的声影变化,画面十分超现实,跟当初1940年的《幻想曲》第一段巴赫的“D小调触技曲与赋格曲”有异曲同工之妙。在超现实的几何图形之外,仿佛蕴藏着一段故事或一种哲学。色彩斑斓的几何图形与纯黑的几何图形仿佛两个对立面,通过色彩的碰撞讲述了一个执着自强的故事,最终被撕裂的几何杀出纯黑几何的包围回归到它本身的五彩世界,守得云开见月明,不屈者终会抵达心中圣地。

2.雷斯庇基:罗马之松(Pines of Rome)

第二段则是雷斯庇基的“罗马之松”,罗马之松源于罗马三部曲(罗马之泉,罗马之松,罗马的节日)其中一部,三部曲富有浪漫色彩,生动反映了罗马风情。其中罗马之松为第二部,旨在以大自然出发点唤起回忆和幻觉,乐曲总体分四段,而电影以鲸鱼为主角贴切的展示了整首乐曲的变化和情感。开头是这群鲸鱼在大海中遨游,整体呈现出的画面十分优美,幼年鲸鱼的活泼映衬着乐曲第一段别墅之松公园里孩童的活泼天真,颇为欢快,幼年鲸鱼的贪玩招来鸥群,为躲避鸥群,他慌不择路,误入无人之境,此时乐曲刚好转至第二段陵墓之松,整段音乐充满了悲伤与庄严,画师将音乐的低沉幽深转化为幼鲸的孤独,巨大的穹壁之上倒映着母亲父亲的身影,他们却无法相见,一墙之隔,两个世界。随着一柱光束出现,乐曲转入第三段山之松,曲调整体充满和煦宁静之感,幼鲸乘着光向上溯游,在最顶端与父母相聚,与音乐中的和谐相互呼应。来到第四段大道之松,明朗的阳光和征服者的进取取代了之前的温柔,鲸群从深海飞上青天,穿过云层,摆脱现实世界的束缚在金色的海洋里畅游,力量与美感共存。

3.格什温:蓝色狂想曲(Rhapsody in Blue)

“蓝色狂想曲”则完全不同于其它段落的纯粹古典音乐,本段落用到的是有点爵士味道的近代乐风,背景则是在20世纪30年代的纽约大都会,本段落大胆的用色及线条呈现出大都会生活的光怪陆离,在美国音乐尚未成型的时刻,蓝色狂想曲的出现给迷茫的美国赋予一种美国式的风格,因此被称为最具美国精神的音乐,这种特性从动画也可见一斑。不同的人拥有不同的忧虑,他人所拥有的是自己所期望的,自己拥有的也是他人想要的,在不合轨的生活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烦恼和梦想,配合乐曲的跳脱,动画转场十分巧妙自然,最终每个人以意外的方式过上了自己期望的生活,虽然过程充满了美式幽默,但这种最终各人自由得偿所愿的精神与音乐的内在精神保持了统一,是美国式故事的浓缩,画师抓的很到位了。

4.肖斯塔科维奇:第二号钢琴协奏曲——快版(Piano Concerto No. 2,Allegro,Opus 102)

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二号钢琴协奏曲”是安徒生著名的童话《坚毅的锡兵》,讲述独腿的玩具锡兵和玩具芭蕾舞蹈家的爱情故事,原本的童话里锡兵被熔掉了,但在这部电影中结果稍有改动,迪斯尼的风格自然是邪不胜正、有情人终成眷属。

5.圣桑:动物狂欢节(Carnival of the Animals)

“动物狂欢节”则是描述一群动作一致的红鹤,却因为其中一只红鹤迷上了玩溜溜球,使得整群红鹤步调大乱,这只红鹤玩起溜溜球的姿势十分滑稽,弄得水花四溅,同伴也跟着遭殃。这部分相对于其他部分篇幅较短,比较活泼欢乐的一个短篇,仿佛来到了马戏团狂欢的宴会,观看一场红鹤的滑稽表演,总体还是轻松欢快的。

6. 杜卡:《魔法师的学徒》(The Sorcerer's Apprentice)

“魔法师的学徒”则是《幻想曲1940》保留的段落,本片由迪斯尼招牌明星米奇主演,片中米奇偷懒乱施法术,睡着后甚至梦到自己指挥海浪、星辰,没想到惊醒后才发现淹没大水,结果搞的一团糟。动画还是挺梦幻的,尤其是群星下坠的时候,magic!🤩

7.艾尔加:威风凛凛进行曲(Pomp & Circumstance)

“威风凛凛进行曲”则是圣经里“诺亚方舟”的故事,这回迪斯尼让唐老鸭来扮演诺亚,当暴风雨来临前夕赶着一大堆动物登上方舟,后来更与汹涌的大洪水搏斗,最后风平浪静,所有动物都登上方舟甲板,共同迎向光明的未来。有趣的是在进行曲背景下唐老鸭难得的保持了角色本身的搞笑却没有不违和的感觉,巧妙的情节设计让整首乐曲仿佛是唐老鸭和黛西的心路历程,最后在两人的不期而遇中奏响最高音,情节简单却引人入胜,有趣有趣。

8.斯特拉文斯基:火鸟组曲(Firebird Suite)

最后一个段落则是斯特拉文斯基的“火鸟组曲”,片中无论是自然万物的生生不息,或是火鸟翻飞燃烧整片天空,呈现的光影变化为观影者带来视觉上的震撼,仿佛看过一场大片,为《幻想曲2000》画下绚烂的休止符。很难想象画师居然能够把水的柔软质地画的如此流畅优美又富有想象力,整个段落的张力十足,色彩无比无比治愈,美到没话说!前面都可以不看,最后一个一定不能错过!!!!!

 5 ) 幻想曲2.0

作为《幻想曲》的续篇,动画制作上精良了许多,画面质感更好了。记得上中学时我们的音乐老师就带着我们赏析过这部电影,时隔多年我还是能想起来那堂课上每个人的神态,有的沉浸其中,有的一脸懵,比如我。

对于我这样不懂音乐的人来说,以“命运交响曲”这样的世界名曲作为开场还是很抓人的,用一些抽象图形的声影变化来刻画音乐画面。

我最喜欢的是第三部分“蓝色狂想曲”,大胆的用色及线条呈现出大都会生活的光怪陆离,把几个不得志的人描绘的特别到位,他们有理想也有困惑,在思想斗争过后他们终于实现了自己美好的愿望。

“动物狂欢节”最为短小精炼,一群动作一致的红鹤,因为其中一只红鹤迷上了玩溜溜球,使得整群红鹤队形混乱。这只红鹤玩溜溜球的姿势十分滑稽搞笑,弄得水花四溅,同伴也跟着遭殃。

 6 ) 幻想曲2000 Fantasia

毋庸置疑,视觉和听觉的盛宴,无论对于成年人还是孩子。Right, this is what I call art。

1.贝多芬:第五号交响曲(Symphony No.5)(命运)
超现实的画面,几何图形的光影变化,开场。
2.雷斯庇基:罗马之松(Pines of Rome)
鲸鱼,摆脱了现实的束缚,自由优雅;落单,彷徨,忧伤,回归,家庭,爱,群体的力量,升华,不朽。
3.格什温:蓝色狂想曲(Rhapsody in Blue)
都市生活,纽约客,疲惫的黑眼圈,忙碌的脚步,拥挤的地铁,奔波的生活;梦想,勇气,生活的真谛,重获工作的中年男,微笑的黑人鼓手,重获自尊的丈夫,爸爸妈妈的爱。
4.肖斯塔科维奇:第二号钢琴协奏曲(Piano Concerto No. 2,Allegro,Opus 102)
从小就熟悉的小锡兵的故事。小王子历经千险,拯救自己的爱人,大团圆结局。奇幻的童话爱情。
5.圣桑:动物狂欢节(Carnival of the Animals)
群体中总有那么一个不循规蹈矩,叛逆自我的个体。火烈鸟生来就是要跳舞的,大家都在卖力跳舞,为什么你偏偏要去玩溜溜球。不听话,大家就要惩罚你。好吧,跳舞就跳舞咯。舞蹈的队列里,我仍然是最显眼的那一个。个性无法磨灭。个性是上天赐予的。坚持个性,走自己的路,玩自己的溜溜球,让它们跳去吧。
6. 杜卡:《魔法师的学徒》(The Sorcerer's Apprentice)
米奇登场,偷懒的小孩子,打开了魔法的潘多拉的盒子,陶醉在自以为是的梦境里认为自己可以呼风唤雨,毁天灭地,醒来发现自己闯下了大祸。高高在上的魔法师醒来,收拾了残局。米奇现在明白了,做事情要一步一个脚印。魔法那玩意,等长大了再玩吧。
7.艾尔加:威风凛凛进行曲(Pomp & Circumstance)
诺亚方舟,唐老鸭的唯美爱情。我们一直都在错过彼此,但是在童话里,当所有的尘埃落定,我,你,仍然会出现在彼此的眼前,就像当时的初遇一样。这是爱情的另一种永存。
8.斯特拉文斯基:火鸟组曲(Firebird Suite)
最喜欢的一段。最感动的一段。结束的一段。生命的诞生,一切充满快乐。但是死亡无可避免。但面对劫难后的余烬,满目的疮痍,努力的付之东流,哭吧。眼泪里也会有奇迹的绿色,这就是希望的力量。任何时候,重拾希望,花还会再开,树还会再绿,离开的也都会回来,只要有希望。这就是生命无可避免的轮回。

 短评

本片是1940年《幻想曲》的重编版,除了米老鼠使用魔法的那段,其他故事都与旧版不重复。个人最喜欢《罗马之松》(鲸鱼那一段),还有唐老鸭的篇章也很感人。不喜欢木偶人的故事,有重看肯定跳过。

9分钟前
  • [己注销]
  • 力荐

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音乐与动画的完美结合

12分钟前
  • 凤瞳
  • 推荐

相比六十年前的前辈们,这个合辑作品就相当一般了……最后一支是致敬宫崎骏吗?

17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还行

Rhapsody in Blue 的制作让人更怀念早期迪士尼的那种精神

18分钟前
  • 猫伯爵
  • 力荐

比较喜欢蓝色狂想曲/纽约故事、老肖的二号钢协/坚定的锡兵、斯特拉文斯基的火鸟组曲/春姑娘,记得老版的魔法师学徒还有贝七的葬礼进行曲。这次电影节版前面加映了1928年的米奇,音乐主题仿佛隔空呼应,想来幻想曲之于动画也许正如蓝色狂想曲之于爵士乐。帕尔曼友情出镜,温馨的一夜管弦乐。

21分钟前
  • censored dump
  • 推荐

1940年,迪士尼曾出品过一部音乐、实拍和动画相结合的影片《幻想曲》,在当时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实验。而在1999年末21世纪即将到来之际,也是第一版《幻想曲》上映60周年之时,迪士尼再出新版,向历史致敬。这一版延续了第一部的结构甚至复制了部分台词,还保留了米奇魔法情节,让人看着感慨时间的流逝与迪士尼的坚守。对比两版影片,动画技术的进步是显而易见的,节奏感也更强,而不变的是对美好的向往和欢乐的风格,这也是迪士尼长盛不衰的原因吧

26分钟前
  • 学术个体户
  • 力荐

【上海电影节展映】音乐会动画电影。电影院是这部电影最佳的观影载体,在大银幕与音响的效果下,方能展现出宛如置身于交响乐演奏现场的临场感,方能感受到视听享受。在动画师的奇幻想象下,经典音乐宛如重生。喜欢城市生活与魔法师、火烈鸟。但对《威风凛凛进行曲》改编成诺亚方舟,个人觉得比较奇怪

31分钟前
  • 汪金卫
  • 推荐

A dulcet review and an amazing combination of music and animation!

32分钟前
  • Yome
  • 力荐

视觉化还是不太好噢,有些不错。IMAX电影,画面反而喧宾夺主了,不如老版。

36分钟前
  • 私享史
  • 还行

一般重制版都不会讨好

38分钟前
  • 十夜
  • 推荐

用动画来诠释音乐是一项伟大的艺术。最喜欢的三首曲目:《蓝色狂想曲》《动物狂欢节》《火鸟》。

41分钟前
  • 噩梦枕头
  • 力荐

画面更好~毕竟59年了…《命运》给跪了!~…想到有位听音乐作画的艺术家...Carnival of the Animals不要太欢乐!~…最后那位女神想到小樱里的风~...

42分钟前
  • 童殿
  • 推荐

果然豆瓣是很讲感情分的,连我都忍不住给了四星

43分钟前
  • 等一个人
  • 推荐

感觉像是在做梦一般的景象,完全沉迷进去,小时候不知事还不懂得欣赏古典乐,但是在1940版的幻想曲后才发现音乐中迸发出的星焰竟是如此耀眼。更别说这2000版的了,这是已经懵懵懂懂地知道古典的美好了,加上如同梦境般的动画,很是迷人……

48分钟前
  • 碧落亦然
  • 力荐

很大程度与曲目是否喜欢有关吧。Rhapsody in Blue纽约众生相非常有趣了。

52分钟前
  • 推荐

因为《第十放映室》(的「暑期嘉年华」?),导致我对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和本片的开头印象十分深刻。—— 比起1940年的《幻想曲》,还是对这部《幻想曲2000》更有印象。虽然长期没重温,对里面的一些音乐画面已经记忆模糊,但…… -16.08.16 —— 为啥子当初观影记录会没写完也没续写? -17.03.29

54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应该叫曲幻想比较恰当一点。完美的音乐加上完美的画面,disney的水准当真是令人拍案叫绝~

59分钟前
  • Bolin
  • 力荐

配了乐的动画活泼生动;配了动画的音乐有了活力。没有巧妙的乐曲动画未免死板无聊,没有生动的画面,音乐只是遐想,相互搭配后给人多重感受。那种内在联系美不可言却又不言而喻。关掉音乐或是关掉画面都是不完美的。几段动画故事都精彩绝伦,壮丽的、细腻的。音乐家也好,漫画家也好太了不起、太伟大了

60分钟前
  • 瑶瑶
  • 力荐

Classic是要这么听的:想起2001太空漫游里的《蓝色多瑙河》和《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喜欢蓝色狂想曲、锡兵和火鸟。回头找1940年版的再看看。

1小时前
  • yuanhan
  • 力荐

惊喜连连 纽约的Rhapsody in Blue和火烈鸟一段好喜欢好喜欢!

1小时前
  • 给我个电话亭,我要拯救地球!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