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女贞德

战争片法国1999

主演:米拉·乔沃维奇,达斯汀·霍夫曼,费·唐纳薇,约翰·马尔科维奇,文森特·卡索,帕斯卡尔·格雷戈里,安德鲁·伯金,罗伯特·甘特,切基·卡尤,John Frederick,戴斯蒙德·哈灵顿

导演:吕克·贝松

播放地址

 剧照

圣女贞德 剧照 NO.1圣女贞德 剧照 NO.2圣女贞德 剧照 NO.3圣女贞德 剧照 NO.4圣女贞德 剧照 NO.5圣女贞德 剧照 NO.6圣女贞德 剧照 NO.13圣女贞德 剧照 NO.14圣女贞德 剧照 NO.15圣女贞德 剧照 NO.16圣女贞德 剧照 NO.17圣女贞德 剧照 NO.18圣女贞德 剧照 NO.19圣女贞德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04 19:35

详细剧情

  14世纪爆发的英法持续超过百年,法国节节败退,大部分国土都被英国占领了。就在这个时候,珍妮(米拉•乔沃维奇 Milla Jovovich 饰)出生在法国的穷乡僻壤中。年少起,珍妮就经常看到各种幻想。一次,她看到幻想并根据指示找到了一把剑,当她带着剑回到家时发现家里已遭英军蹂躏。  珍妮知道是上天安排她来捍卫法国。于是她向当时的皇太子查理(约翰•马尔科维奇 John Malkovich 饰)请求率领一支军队去抗击英军。走投无路的查理答应了珍妮的请求。随后珍妮率领法军节节胜利,查理亦顺利登基。  登基后的查理不再需要珍妮帮助,珍妮在以后的一次战斗中陷入困境但无人来救,她被英军捉住并带到了英国审批……

 长篇影评

 1 )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贞德

两年前就看过贞德这部片子,当时看的迷迷瞪瞪、似懂非懂的。因为要参加电影讨论,所以前两天找来又看了一遍。这阵子在听丑丑老师的治疗师培训班,所以就尝试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进行分析一下。按照现象学疗法的思想观念,我们在了解一个人物的时候,主要从两个方面来着手:

个人经历时三点:(经历相对概括)

² 情绪,情绪激动首先要缓解下来

² 听对话是否逻辑,是否前后连贯

² 听特殊的提法

描述具体事件的时候关注两点:(某件事情是具体的。)

² 看他在事件里关注什么。

² 在这个事件里他是怎么做的?他是用什么形式去做的?

有了这个大体的轮廓,我们很容易就看到,在贞德的人生经历里,教堂和上帝她重要的关注点,甚至可以说,她的生命就是浸染在教堂和上帝之间度过的。影片开篇,出现贞德与神父的对话,她一天要去教堂两三次,为了将爸爸的鞋子赠送给穷僧侣这样的小事情,寻求得到耶稣的宽恕。

神父:“如果我们一天到晚要求宽恕,就会一辈子呆在教堂里。”

贞德:“这样不好嘛?”

神父:“不是,可是……”

神父:“你父母怎样?她们好吗?”

贞德:“她们很好。”

神父:“你姐姐还是你最好的朋友吗?”

贞德:“是的。”

神父:“你跟小伙伴怎么样?”

贞德:“我常常跟她们一起玩。”

神父:“一切听来都很好,那——你为什么总到这里来?”

贞德:“我在这里觉得很安全,我可以跟他说话。”

神父:“他?”

贞德:“我试着跟他说话,不过大多都是他在讲话。”

神父:“他是谁?”

贞德:“他从来不说自己的名字。”

神父:“那他长什么样子?”

贞德:“他很美。”

神父:“他对你说了什么?”

贞德:“他说,我一定要乖,要帮助每一个人,要照顾好自己。”

从这段对话里面,我们得知,贞德虽然也跟小朋友一起玩,但是她的行为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频繁的去教堂,如果条件允许的话,甚至宁愿一辈子都呆在教堂里。这是跟普通人不一样的地方,我们需要关注。一般而言,一个人去教堂,往往是寻求上帝祈福(中国人通常是求财求子求升官之类,呵呵),要么是罪孽深重、寻求宽恕(外国人在这点上比较热衷)。对贞德而言,去教堂寻求宽恕的成分居多,所谓“告解”大概就是忏悔的意思吧。换句话说,贞德是一个罪感很深的人,或者说她的内在有一个很严格的超我。“我一定乖,要帮助每一个人,要照顾好自己。”这句话我们大抵可以理解为她内心超我的声音。当神父问她既然一切都不错,你为什么还总来教堂是,贞德回答,“我在这里觉得很安全”。这也是非常值得我们关注的一点,是不是可以说她的内在是一个没有安全感的人呢?如果生活本身就已经很完美很放松了,内在有很强大的力量,或许就不需要去到教堂里,来获得安全感或者说是安宁的感受了吧。后面打仗的时候,贞德也是带着一批神父在身边,随时都需要告解。

第二件我们需要关注的重要事件,就是混战中,她姐姐凯瑟琳将藏身之处让给了贞德,而自己却因此被英军奸杀了。贞德从缝隙里目睹了奸杀的整个过程,这对她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创伤事件。我们在前面贞德与神父的对话中,也了解到一点,姐姐凯瑟琳是贞德最好的朋友。本来那个死去的人应该是自己,但是现在,最好的朋友死了,剩下自己,活着。面对这样的惨状,除了对英军残暴行为的愤怒以外,贞德作为一个被拯救者,一个幸存者,恐怕还要面对的一个很重要的自身存在问题。“为什么上帝选中了我?为什么让我活着?”(听说很多攻打越南的美国大兵,因为在战场上目睹战友死亡,而自己还能活着,回到自己的国家。心理上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自身存在的困惑,)一旦有了这个问题萦绕在心,这时的贞德就不能够依然向过往一样,自由自在的按照平常人的生活过了,她必须要去做些什么,来证明自己活着是有理由的,有价值的,因为上帝赋予我的使命还没有完成。(当一个人内在的存在不是很完满的时候,就从外在去获取自身的价值,通常有两种方式,一个是做些什么,另一个是拥有些什么。我们大多人都是通过经营一份事业,或者成为一个好的咨询师,或者拥有财富,拥有美满的家庭等方式来实现,但是我们永远都不可能被填满。因为我们的方向错了。这也是众生皆苦的原因吧。)从这个层面来说,贞德率兵打仗的大义行为,只不过是为了解决自身存在价值的问题。影片中有一幕,战争胜利了,尸横遍野,双方伤亡惨重。有一个法国士兵想杀掉一个俘虏,取下他的牙齿给自己换上,当时贞德制止了他,说,“你不能为了牙齿而杀人。”其实,这句话说的恰恰是她自己。她为了解决自己的自身存在问题,为了平息内心的不安,借着上帝的名义,进行了大规模杀戮,犯下了深重的罪孽。

第三点我想谈的是关于贞德的力量源泉。看看贞德自身的条件,1、乡下女人;2、不识字;3、不会武功。我们很难相信,一个这样没有文才武略的人可以带兵打仗,这也是为什么一开始皇帝的亲信大臣觉得这样的人,不靠谱,建议查理王子不要见她的原因。但是事情的结果是,贞德引领军队,取得了巨大的胜利。这不得不让人震惊。为什么?为什么她取得了胜利?当然,我们说赶走英国侵略者,迎合了当时法国人的民心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我们的历史书也经常出现揭竿而起,一呼百应这样的情况记载。这不是我要阐述的主题,我重点关注的是,一个女子,不识字也不会武功的条件下,如何拥有那么大的勇气去向国王请求率兵,并且还能真的领兵打仗。这涉及到防御机制的问题,我认为,贞德是采取了向强者认同和偶像崇拜的方式获得了力量。首先,她把自己看成是上帝的使者,大家都知道,上帝是拥有无上力量的人。那么我,贞德,作为上帝的使者,当然拥有巨大的能量。我们看贞德在与英军交战之前,都是以高高在上的口吻,让人写劝降书的方式对话的。(当时我还觉得很可笑,明显是法国军队占下风,被英军占领了地盘,她还让人写劝降书。一般而言是自己能耐很强,兵临城下的人才让对方投降的嘛。)通过对上帝认同的方式,让贞德获得了巨大的力量。另一方面,她通过上帝之口赋予查理王子国王的称号(当时还没能登基),通过表现对国王的崇拜,而获得了货真价实的一支军队。在贞德的眼里,当时除了上帝和查理王子,所有的人都没看在眼里,所有的问题都不是问题。除了通过向上帝认同这种方式来获得力量以外,愤怒也给了贞德巨大的力量。我们看贞德的表情,影片开始是平和的面孔,以及在草地上欢跳,但只自从姐姐凯瑟琳被埋葬那一幕之后,我们看贞德的眼神,都是被愤怒填满的。尤其是在战争的时候,她完全丧失了理性,用癫狂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粗暴的剪头发,不讲究任何作战策略,一个劲往前冲。我们说当一个人被愤怒填满的时候,她就变成了原子弹。(铀235元素裂变,给广岛带去的杀伤力是非常强大的。)

 第四点,感触很深的一点是丑丑老师教的,我们在跟病人对话的时候,要采取具体化的策略。也就是回到案发现场,关注病人当时做了些什么,有些什么样的感受。电影中神父在审判贞德的时候,由于贞德的能言善辩,好几个神父都拿她没办法,败下阵来。最后有一个神父,一句话就抓住了她的要害,他问“当时你手上拿着什么,你做了什么?”我们看到贞德一下子就慌乱了,因为当时她手上拿着剑,而且她将剑不断的挥舞。就算拿着旗帜,我们说旗帜也是攻击性的一个象征。上帝是提倡爱敌人的,贞德作为上帝的使者,怎么能够拿着剑不断杀戮呢?所以最后贞德认罪了。那个黑衣人,其实是她内心真实的声音。一个人即便疯狂了,但是在她疯狂停止下来的间隙里,还是能听到自己内心真实的声音的。当贞德听从了自己内心真实的声音,认罪了,在熊熊大火之中,她得到了救赎,成为真正的圣女。魔鬼与天使的转变就在一念之间。

 2 ) 无题

黑衣人是贞德的分裂人格,是她对自己的否定形成的精神幻想。
为什么姐姐会这样死去?为什么会在战争中受伤?为什么战争中死伤了那么多人?为什么攻不下巴黎城?为什么会被法国国王放弃,落入英国人手上?为什么要接收异端审判?表面上没有被考虑的问题一点一点地积累成为了贞德对自己信仰的不自觉的否定,于是出现了黑衣人。至此黑衣人不是上帝,不是撒旦,而是她内心深处的“人性”,人性告诉她,你是一个人,一个普通人,不是messenger,否定了她所拥有的“神的旨意”,所以她一度为了自己的性命放弃了从前的信念。可是从小对上帝的极度忠诚不允许她对宗教丝毫的动摇,于是黑衣人身份又转化了,开始否定她的“人性”,批评她对上帝的背叛,所以她又恢复了她的信仰,接收死亡的命运。这时她人性回归了吗?坦然接受命运安排不能算作人性吧,人的天性是与命运做抗争的。
无论贞德在战争中如何强大如何被神化,她内心依旧是目睹亲人死去却无能为力,质疑自己为什么存在的小女孩,呼喝着复仇,充满了痛苦的自我否定。

 3 ) 让贞德回归独立的身份

圣女贞德的故事发生于英法百年战争期间。我对百年战争的起因和过程颇感兴趣,略作了研究。
 
先补充几个基本知识。欧洲国家的“王朝”和中国古代的朝代是有明显区别的。中国古代谁牛谁称王,一统天下,朝代的更迭也是基于这一点的。而欧洲由于有天主教会的束缚,王位继承十分的“法制”,贵族和平民泾渭分明。即使发生继承纠纷,也是在同有王室血统的贵族家族之间,草芥农夫是永无出头之日的,更别说当国王了。当一个王朝直系后代绝嗣,一般会由它的旁系后代来继承王位,这样产生的新王室和以前的王室的关系不那么密切,于是新的一个“王朝”就诞生了。然而由于欧洲王室之间互相通婚,一国国王往往会有另一国王位的继承权,这就会出现在中国很难想像的一人兼任两国国王的情形。按照详细的继承法,当今英国王位的顺位继承人可以排到4900多号人。而“某某几世”代表的是这个国家历史上第几个名字叫某某的国王。注意是名字,而不是姓。因此伊丽莎白一世和伊丽莎白二世会相差500年。
 
百年战争的导火线是英格兰金雀花王朝的国王爱德华三世想趁法国卡佩王朝绝嗣之机利用自己的近亲关系继承法国王位,却没能得逞,法国王位为腓力六世所得,于是1337年百年战争爆发了。双方经过了近一百年的争夺,其中还经历了横扫欧洲的黑死病。到了1415年,法国国王查理六世突然疯了,丧失了处理事务的能力。法国内部的争权夺利,陷入分裂。英格兰趁机策反法国勃艮第地区独立,成立勃艮第公国共同反法。法军在阿金库尔战役惨败,查理六世和英王亨利五世签订了几乎灭亡法国的特鲁瓦和约。和约规定亨利五世有权在查理六世死后继承法国王位。但是在1422年两人都死去。英格兰王位的继承人是婴儿亨利六世,法国由英格兰的贝德福公爵摄政。然而查理六世的儿子查理七世不甘于受婴儿统治,决定反击,然而却并不顺利。在法国最后一个重要据点奥尔良被围困的时候,圣女贞德出现了。
 
贞德是来自法国乡间的文盲女孩,她的事迹带有明显的宗教神秘色彩,在她的带领下,法军一举解除奥尔良之围,打得英军节节败退,并攻下了历代法国国王加冕地兰斯,查理七世正式加冕为法国国王。成为国王之后,查理七世便不太器重贞德了,他开始考虑和英格兰与勃艮第和谈。贞德继续进攻巴黎,并遭遇英格兰摄政王贝德福公爵的军队主力,法军未能胜利,并收到国王命令被迫撤退。后来在一次小规模战斗中被勃艮第人俘虏。查理七世并不积极营救贞德,勃艮第人将贞德交给了英格兰。在一场英格兰操纵的宗教审判后,贞德被处以火刑,年仅19岁。
 
此举激起了法国人的斗志,在此后的20多年里,法国人收复了全部被英格兰占领的土地,而英格兰则丧失了所有在欧洲大陆的领土,退回不列颠岛。百年战争就此结束。这场战争让英法两国元气大伤,同时也让法国完成了统一,让英国在丧失大陆领土后走向了海上发展的道路。
 
扯远了,回到电影上来。本片由吕克·贝松执导,而贞德的扮演者是《第五元素》里的那个红发女米拉·乔沃维奇 --- 显然不是美女。老戏骨达斯汀·霍夫曼在影片中出演了一个神秘角色 --- "The Conscience"。查理七世则由我很喜欢的神经兮兮的约翰·马尔科维奇扮演。文森特·卡塞尔在片中演了一个法军将领。
 
本片前半段平淡无奇,看得我相当后悔,就是描述贞德如何感知到上帝的旨意,经历种种神迹,然后奇迹般的带领法国走向胜利的。贞德在本片中完全体现不出任何作战才能和谋略,完全靠近乎歇斯底里的宗教热情和民族热情,身先士卒,靠“上帝的帮助”,或者说靠直觉和鲁莽赢得胜利。这部分完全致力于塑造贞德的神性,确认她就是上帝的使者,其实意图是为后半部分做铺垫。然而我觉得这部分拍的相当烂俗,演员表演除了查理七世以外也都不怎么样。因此有影评说恨不得把吕克·贝松处以火刑。
 
然而剧情进展到贞德被俘之后,尤其是达斯汀·霍夫曼演绎的"The Conscience"出现之后,影片有了根本改观。首先是宗教审判,教会和贞德之间关于信仰和异端的争论。贞德坚持自己是上帝的使者,教会想方设法要予以证伪,这时候的贞德显示出了卓越的逻辑能力,当然还有坚强的意志。这些外在优点都是由她内心的坚定信念支撑的----她相信自己真的是上帝的使者,她是正义的,注定要遵照上帝的指引,打败侵略者,光复法国。然而角色名字为"The Conscience"(中文直译为“良心”,我觉得这里翻译为“是非之心”可能更接近)的黑衣人的出现,彻底摧毁了贞德的信念和精神支柱。第一,贞德感知到的神迹,其实都可以理解为自然现象或幻觉,或者其他各种解释,然而贞德却执迷的认为一切都是上帝显灵。贞德不信,于是黑衣人幻化做上帝,突然又幻化做撒旦,贞德的信念就垮了---谁知道上帝长什么样,谁知道撒旦长什么样?也许她所感知和行使的都是撒旦的旨意呢?第二,贞德在作战中高喊的都是以她的名义战斗的口号,而不是上帝的名义,从侧面点出了贞德内心最深处的力量实际上是复仇的力量---童年目睹姐姐被英军奸杀而播下的复仇的种子。在战斗中负伤,没能攻克巴黎,虽然都有客观原因,但也都说明了她只是一个意志强大的女战士,而不是上帝的使者。
 
另一方面,教会---至少负责审判的大主教也是坚定地相信自己才是上帝的使者,贞德是异端。这样才有了教会和贞德之间的辩论。然而英格兰贝德福公爵等人方面用军事威力对教会肆无忌惮的胁迫,英格兰只想借教会证明贞德是异端巫女并处以火刑,以摧毁法国人的意志。这也教会的处境很尴尬---是附庸权势,还是认真的审判?
 
俘虏了贞德的勃艮第公爵的一番话说的在理:“从个人方面来讲,我是不信上帝的。当然我需要证明自己,谋取利益,或压迫别人的时候,上帝就是无所不能的了。”
 
贞德在被处以火刑的时候,还原的作为人的本性,历尽艰苦后感悟到命运的飘忽,但她接受命运的安排。这时候,她恢复了她的信仰---接收命运的安排---或者说上帝的安排。
 
本片后半段算是有一定见地,五百年来,贞德的形象被利用的成份居多,此片希望能让她回归独立的身份,是一个不错的尝试。
 
但是前半段还是很难看。

微信公众号:肥嘟嘟看电影(feidudumovie)

 4 ) 你看到的是你想看见的——《圣女贞德》

    近段时间,将珍藏的吕克·贝松作品集翻检出来研究,再次被《圣女贞德》震撼。以前喜欢它,喜欢贞德振臂高呼“Follow me”时体内血液奔涌的感觉。现在再看这场景,虽然仍忍不住血往上涌,观影的同时,却融入了对生活更多的思考。想得最多的,是影片第三部分,对贞德信仰的审判。

    吕克·贝松没有简单的陈述和罗列贞德的事迹,事实上,对于这位在法国家喻户晓的民族英雄而言,无论你讲故事的技巧多么娴熟,如果不另辟蹊径,就会落入那些陈词滥调的俗套。所以,吕克·贝松选取从分析贞德的心理入手,努力探寻引发贞德行为的诱因,并通过片中撒旦之口告诉我们:“你看到的不是事实,贞德,而是你想看见的东西。”

    片子的前半部分,大量的铺陈,都在引导观众逐渐进入后面的审判,不单是贞德接受宗教法庭的审判,更是在贞德与撒旦的对话中,凸现贞德对自己灵魂的审判与救赎。

    那个年幼醇和的虔诚教徒,因目睹姐姐为保护自己惨遭蹂躏、惨死英军铁蹄下的惨状,而将仇恨的种子,深深地根植在体内,一如风雨交加的夜晚,在教堂的圣殿下饮尽的鲜血。

    人人需要为自己的行为辩护,尤其在深陷囫囵的时候。刚开始接受审判的贞德,一直坚信自己是上帝的使者,自己在幻觉中感受到的“风”、“会响的云”、“舞(牵着上帝的手一起跳舞)”、“草地上的剑”……等等神迹,都是上帝对自己的召唤。直至撒旦质问贞德:“没错,每件事都有无数的原因,为何只选一个?”并列举“草地上的剑”出现的多种可能性。在众多的可能性当中,贞德偏偏要相信那是上帝送给她抗击英军的正义之剑。“你看到的不是事实,贞德,而是你想看见的东西。”

    紧接着,撒旦又一个质问:“爱我的人跟我来!你哪里就提到上帝了?”“你是为自己而战,以你的名义。”贞德痛苦地回应着:“我从不认为自相残杀会带来和平,只有杀光英国人才能带来和平”。这虚弱的辩解,将贞德内心的仇恨暴露无遗。信念的基石被彻底击垮,所以,贞德在火刑架前犹疑着签了字。

    我们又看见了撒旦,一脸蔑视:“你签名否定了上帝的存在。对你而言,他是个谎言,是个幻象,最后是你遗弃了上帝。”

    痛苦绝望的贞德,临死前只能在心底默默地忏悔,她要拯救自己的灵魂:“上帝,我犯了很多罪。我看到许多神迹,都是我想看见的。我作战…出于报复和绝望,我是人们所相信的一切,他们可以这样是因为他们师出有名。”

    “我看到许多神迹,都是我想看见的。”这便是吕克·贝松揭示的人性的弱点,心理学上称自我暗示。人一旦被某种情绪控制的时候,便只喜欢看见自己想看见的,再用这带有强烈个人偏好的暗示,不断佐证自己的自我暗示,从而获得情绪的满足与宣泄。

    喜欢某个人或事的时候,我们的心灵会自己在现实中搜寻印证,然后再用这些似是而非的印证来佐证自己的心理预期,不断强化,不断放大,最终形成一种心理定势。愤怒、仇恨或者怀疑,我们又会不断地寻找材料来强化自己的臆想,在偏执于愤怒、仇恨的情结里,让暂时压抑的情感得以宣泄。

    现实中比比皆是。狂热的宗教迷信者,凡事喜欢求签问卦算、信奉风水命运者,陷入爱情中的人们,利令智昏者……不胜枚举,在旁人嘲笑他们痴、癫、傻、陷入迷途的时候,他们仍然执着于自己眼睛看见的所谓事实,只因为——那是他们想看见的。

    佛说:“放下我执。”我想,这是在劝解我们摆脱主观意念的影响,以客观的心态看待周遭的人和事,不张狂、不委顿。只是,这样的一种境界,非常人能及,要不,怎么会有“知人者明,自知者智”的古训呢?跳出自己的主观臆想,何其艰难!

    “他们可以这样是因为他们师出有名。”成人做事,都希望师出有名,好象不如此就不会心安理得。什么时候,我们完全按照内心的本意,而不是以什么堂皇的名义,或许,我们就能看见眼睛看见的事实以外的东西,看见事物的本质,而不仅仅是我们想看见的东西。

 5 ) 【影评】被上帝抛弃的圣徒——米拉·乔沃维奇版《圣女贞德》(1999)

我之所以喜欢米拉版即吕克·贝松版《圣女贞德》,是因为它正好对我这种唯物论历史爱好者的口味。而在此之前各个版本的《圣女贞德》电影无不把贞德神化或者过于女性化,比如英格丽·鲍曼版完全不像是贞德而像是圣母玛丽亚。

米拉·乔沃维奇的圣女贞德并不是十分符合大众对历史上这位传奇女性的美好想象。米拉长得非常犀利,缺乏女性温柔美。但是对于圣女贞德这个特定的历史形象,她无疑是非常合适的。

相对于米拉·乔沃维奇版贞德,莉莉·博索斯基版贞德恐怕在外形上更有浪漫色彩。但是那种形象只存在于舞台或油画中,真正处在百年战争中与粗鲁的男性士兵摸爬滚打的女孩绝不会那样娇柔如花的。

在《圣女贞德》的电影中,米拉版算得上是最唯物也是最贴近现实的一版。影片大大淡化了宗教在客观现实中的影响力,并在每一处细节真实展现贞德留下的传奇事迹并添加唯物主义无神论的色彩。个人觉得,这一版《圣女贞德》之所以惊世骇俗并引起了强烈抵制,主要是因为它削除了五百年来笼罩在贞德这个极度光辉的历史人物身上的神性,把她还原为类似于我们身边的普通人。不能接受这一点的恐怕还是对贞德极其崇拜的法国人吧。

相对于被无数剧作家捧起来的女圣徒,我们更应该接受让娜·达尔克同样具有人性弱点的事实。

因为真正的英雄正是来自平凡的民间、来自你我的身边。

在影片开始没多久,贞德的村庄就被英国人袭击燃起大火(历史真实事件)。闯进门来的英国兵遭到了贞德姐姐持剑反抗,于是就有了那句非常著名的“法国男人真是孬种,居然让女人去打仗”。

其实这句话就是当时英国人嘲讽法国人依靠“阿马尼亚克妓女”(英国人对贞德的蔑称)打仗时常说的话。

贞德姐姐的话呼应了法国人数百年来对贞德以女性身份勇赴国难的壮举的评价——上帝的意愿!

查理七世的岳母约兰德(Yolande of Aragon)在影片中化身成一个身处在浓烈宗教色彩时代的唯物者(至少感觉上她非常像唯物者),她远没有其他人如教会的人那样崇拜上帝或神明,似乎在这个女人的心中,摆脱神学桎梏的思想解放时代提前几百年来到了。

约兰德懂得在法国一败再败的情况下,国主和教会的威信已经岌岌可危,这个时候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的理念就提上日程。约兰德支持查理见贞德这个文盲村姑不是因为她相信贞德真是上帝派来拯救法国的,而是她知道人民相信。这个时候,哪怕人民相信一只癞蛤蟆能拯救法国,约兰德也会把癞蛤蟆打扮成救世主。

吕克·贝松正是通过约兰德传达唯物思想。

约兰德不信贞德的神话,但她却需要别人相信。这也是查理七世集团共同面临的问题,贞德的神话只要民众相信、能调动士气,那么对他们就是有利的。约兰德作为统治阶层,就不能像老百姓那样盲信上帝的力量,但却必须利用百姓的心之所向。

历史上出名的预言,基本都是马后炮。事情发生之前,我从没听说过什么预言。

而历史上的贞德根本谈不上拯救了法兰西,她死后百年战争又打了二十年。贞德之所以伟大,是源于她唤起法国人强烈的民族魂爱国心,这恐怕是贞德自己都没有想到的。

贞德通过了处女检查,约兰德大喜过望。在当时的宗教中,处女是不会被魔鬼蛊惑的,贞德就只能是上帝派来的人,这对提高军队的士气无疑是一针强心剂。

从约兰德的戏中表现看,吕克·贝松版《圣女贞德》的唯物色彩已经是非常强了。

约兰德还有一处展现出其唯物思想的地方就是贞德解放了奥尔良后,宫廷筹备查理七世的加冕礼时,瓶子里专门用于加冕的圣油因年久挥发了。主教和其他宗教人士都难以解释圣油为什么不见了,也不知道从天堂来的圣油没有了之后他们该如何找上帝求助。

在这些人眼里,圣油是上帝的东西,民间是不会制造的。既然上帝的礼物不见了,那加冕礼该如何举行呢?这个时候,威武霸气的约兰德扮演了上帝,她把民间油倒进圣油瓶子的“壮举”把教皇都吓到了。约兰德内心(或许是导演)对宗教神学的蔑视也可见一斑了。

约兰德现场表演了“天堂白鸽把上帝的神油倒进加冕用的瓶子”这个奇迹,给岳母大大点个赞。

奇迹,是整个圣女贞德神话中最常用的词。

它甚至出现吕克·贝松版《圣女贞德》的片头,片中也屡次提及。

约兰德在告诉所有人,所谓的奇迹都是人类自身的努力造就的——这等于在告诉我们,贞德是靠自身的魅力创下了功业。

贞德的铁杆追随者们的内心深处,也未必相信贞德神话。这还原了部分历史,也展现了吕克·贝松削除贞德神性的一面。

但最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影片的最后,也是吕克·贝松版《圣女贞德》最受争议、最胆大妄为的展现。

在此之前,圣女贞德的牺牲无论是在影视作品、纪录片还是文学作品中都升华为殉教者,贞德之所以成为圣女,是因为她宁死也不愿背弃上帝,为自己的信仰和祖国而死。

即便全世界都不相信贞德的神话,但我们至少知道,贞德自己是相信的。

但令人大吃一惊的是,吕克·贝松版的《圣女贞德》最后——

贞德在内心深处否定了那些她自幼听到的、来自“她的上帝”的声音。

这真是最为颠覆的改编。

这等于告诉我们,贞德内心深处知道自己看到的圣天使以及指示她拯救法兰西的景象和声音都是自己大脑皮层潜意识所暗示的,是她自己想看到的。

她知道自己是个妄想家,原来一切都是幻觉。

看到这里,即便是一贯否定贞德神迹、要把她打回疯狂赌徒原型的人(比如答主本人),都哑口无言。我们以为至少贞德自己是相信那些来自她的上帝的声音,可事实或许根本不是那样。

这个时候,那个被封圣的女神变回了也食人间烟火的村姑。

她被“她的上帝”抛弃了。

这恐怕就是圣女贞德故事最残忍的地方。贞德让查理七世登上王位,但是她的国王抛弃了她。即便她改变了历史,制造了百年战争的转折点,但一个没有读过书、仅仅是有点军事训练的十九岁村姑(就算她真是军事家的话)是不会懂得政治和外交的,脱离战场就没有贞德的用武之地,她会很快退出历史舞台。

人与人之间只有利益是永恒不变的。

吕克·贝松的《圣女贞德》彻底打碎了贞德最后也是最神圣的一道光环,没有宗教信仰保护的法国传奇女统帅贞德只能和凡人一样在火中崩溃。

贞德的封圣,在影片中仅仅是字幕一笔带过。她于1920年5月16日由教皇本笃十五世封为殉教圣女并圣师,她的纪念节日被定在5月30日。

如果影片这时候放一些现今贞德在奥尔良的塑像之类的恐怕会让观众感受更欣慰些,但是没有。那是因为——

后世的圣女光环对当时的贞德本人毫无意义,仅仅是人们出于对民族英雄的崇敬和纪念。大火燃起的时候,贞德的肉身和信仰都灰飞烟灭。

上帝没有来。

很多名家歌颂贞德,其中就包括欧洲思想解放浪潮中的杰出人物伏尔泰。他抨击天主教会的野蛮与黑暗,把教皇比作是“两只脚的禽兽”,却把天主教圣女贞德当作英雄。

欧洲思想启蒙运动批判宗教神学的谬误,宣扬理性,提倡人道主义和唯物主义,宣扬主权在民。

而圣女贞德之所以被天主教徒以外的人铭记,就是因为她根本不是上帝派来拯救法国的。贞德来自民间,她的英雄口号来自她的内心、来自普普通通的法国民众内心最深处的呐喊。

相关链接:雲绯【影评】

雲绯文学号:芳绯文学

首发悟空

 6 ) 愿上帝宽恕吕克贝松

鬼使神差的 在看完《天国王朝》之后忽然想要重温一下英法战争的历史
而更加鬼使神差的是
隐约听说吕克贝松的这部《圣女贞德》是首选
二话不说 淘碟
= = =
封面
短发的乔沃维奇龇牙咧嘴 够派
顿时感觉非看不可
毕竟生化危机里性感的乔沃维奇绝对惊艳的让人死去活来
而短发的她想必肯定别有一番风味
= =
可是越看感觉越不对

我不是不明白 贞德本身和宗教之间的融通性
可是不管从哪个角度看
这个贞德怎么都像是一个嗜血的精神病患者
难道导演所要极力打造的就是这样一个矛盾的形象?
尤其是经由乔美女那一双传神的大眼睛
散发出来的恐惧也好 凶残也罢
那蓝莹莹的光里面我怎么丝毫感受不到我主基督的伟大与淡定?
= =
我承认我看电影总是很不得要领
尤其是这样一部史诗的战争片
只是 至少在我看来
完全没有必要把贞德自始至终塑造的这么恍惚吧
所以每当听到那句熟悉的Yield for the King of Heaven
我感觉到的不是伟大的宗教力量
而是骨子里的惊悚
而且越到后面越惊悚
一群贞德的部队冲上去
甚至让我嗅到了生化危机里僵尸的味道
= =
不 贞德不该是这样的
我熟悉的贞德是那个即便临死都要双手合十 颂圣母之名的 宽容的小姑娘
而不是这个 总彷徨 总不安的乔美女
当然 可能吕克贝松想到了
作为一个仅有19岁的小姑娘
不安和彷徨时理所当然无可厚非的
可是谁让她是贞德呢?
既然她可以扭转战局 可以挽救国家
那让她更加从容不迫一点又有什么关系呢?
= =
总之 这个贞德并非我所希望看到的
可能乔娃演的更像一个农家妇女
更贴合贞德的形象
尤其是她略带沙哑的声音
喊起来还真是颇具穿透力
可是我总觉得哪儿不对劲儿
= = =
“你是否觉得自己受到上帝的恩典?”
“如果没有的话,希望上帝能赐与我;
如果我已得到,希望上帝仍给予我。”

这样的贞德才更加动人
虽然可能并不真实
但既然她本身就宛如一个传说
所谓的真实又有什么必要呢?

 短评

天哪 法国人把圣女拍成了神棍+精神病 让人情何以堪 简直是张角大仙啊 私下我小人之心想:导演是教徒或者是怕得罪了教徒,把烧死贞德的责任同教会撇清了,搞得像滑稽戏。 总的来说本片不值得收藏

9分钟前
  • 较差

尽管米拉·乔沃维奇异常糟糕,在很多时候把贞德诠释得更像一个极易发怒的女神棍,但电影仍然在出色的把控下让肾上腺激素一波接着一波地侵袭着观众。影片的剪辑十分有力,战斗中表现出了能让灵魂激荡的勇气和精神,最后的忏悔也颇耐人寻味,而每个危在旦夕的国家都需要一个刘胡兰。

14分钟前
  • 韩伯愚
  • 推荐

她对上帝充满热爱,她经历过一场刻骨铭心的变故,她以无以的伦比的激情,唤醒了法国民众抵抗英军的斗志。所以,她依然是圣女贞德。在她将死之时,她的肉体经受着火的煎熬而扭曲,她的灵魂却坚强无比,她的眼里见到了上帝的光芒。

16分钟前
  • 青心白
  • 推荐

Milla Jovovich演得真烂,简直侮辱了贞德,建议去看德莱叶或者布列松版本....

18分钟前
  • 大宸
  • 很差

前半段很郁闷,可以快进看。从审判开始,贞德的形象才真实深邃起来。最后告解的贞德同第五元素中浏览人类暴行的丽露是同一形象,她是人性的旁观者,而非神性的信使。

21分钟前
  • 品味糟糕
  • 还行

流过泪的电影...太年轻 那时

22分钟前
  • 安獭獭
  • 力荐

贝松版的贞德,虽然有一些史实性错误,仍不失为一部值得一看的史诗片。前半部分稍显凌乱,后半部渐入佳境,对贞德的心理描写很出彩,达斯汀·霍夫曼饰演的conscience揭露出不少信徒都难以避免的思想盲点和隐匿的罪性。战争场面可圈可点,但审判部分有走马观花之感,不及布列松和德莱叶版。(8.3/10)

26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等Dustin Hoffman等到快俩小时了才出来……在宗教信仰方面的讨论触及个毛皮电影又结束了,前面的大部分观感就是一个发疯的贞德……两星半

30分钟前
  • touya
  • 较差

成功了才行,不成功那你就是神经病

32分钟前
  • ▲S▼
  • 还行

為什麼講英語,為什麼戰爭場面比三國還落後,為什麼到碟三才開始有看頭,為什麼Milla Jovovich在Luc Besson的電影裡總是精神錯亂,因為這樣他們才離婚麼

36分钟前
  • 还行

又名: 圣女贞德的故事 / The Messenger: The Story of Joan of Arc / 圣女贞德导演: 卢 贝松 (Luc Besson)主演: Milla Jovovich / Dustin Hoffman / Faye Dunaway上映年度: 1999制片国家/地区: 法国imdb链接: tt0151137

40分钟前
  • 传说
  • 推荐

《夫人》(The Lady)是吕克·贝松执导的第11部真人电影,这位“法兰西的斯皮尔伯格”曾说过只导10部电影就Hold住,从此当个专心的制片人,这回破例出山,想必有点“一雪前耻”的意思。显然,在《圣女贞德》之后再拍活一个“女神”传奇,成为贝导的当务之急。

41分钟前
  • Ms. ZzZz
  • 推荐

记得是很久以前看的一部电影,当时觉得特别史诗,可能也是因为更早之前没看过同类型的,找个机会再重温一下

46分钟前
  • .H
  • 力荐

我不知道该对贞德说什么

48分钟前
  • 毛驴哥🔒🔒🔒🔒
  • 力荐

好几次被贞德咆哮的脸吓到了。。。

51分钟前
  • 劳永逸
  • 还行

我不了解那段历史,就这样看了,贞德应该就是一个神婆,在菜市口被烧死差不多也是咎由自取的。抛开历史,电影很不错,通过两个突兀的跨越来呈现一个少女变成神婆,又脱离神婆身份,回归到普通人的蜕变过程,各种绚丽场景应接不暇,但贞德却被勾画的很清晰。

54分钟前
  • Yaya~
  • 推荐

法国人对于贞德有点执念,正如敝国有刘胡兰,这些早熟的孩子啊,每每让我想起知堂反对过分消费孩子,这些都让我不安。吕克·贝松的贞德大概是第41个了,他在手记上写道:贞德是我们的精神之源,在她的信念和纯真之间捕捉到的东西,又在她的时代里失去,正像我们在自己的时代里失去一样。难道人类的思想必得沿着如此曲折的道路,才能发现隐藏在邪恶背后的善良吗?鲁迅说要救救孩子,很多时候发觉是孩子一次次将那些与世界相约瓦全的大人拯救出来,用他们的纯真、善良、果敢,拯救通常都是从一次失败的婚姻开始。

57分钟前
  • 刀叢中的小詩
  • 推荐

吕克·贝松:“我喜欢电影的结尾。 贞德历尽艰苦后感悟到命运的飘忽,但她接受命运的安排,可以让我们从中学到很多。五百年来,贞德的形象被利用的成份居多,因此我希望借此片让她回归独立的身份。”由神性-魔性-人性三部曲,吕克·贝松完成了贞德的形象还原工程。

1小时前
  • Lan~die
  • 还行

片长过长,略感拖沓。别的地方做的还不错,向我们展现了疯狂、勇敢而又愚蠢的贞德,法国国王的愚蠢无能懒惰自私,以及其他人的各种疯狂。还是那句话,所有的宗教一开始都是指引人们崇尚真善美,但最终都沦为了统治者们禁锢百姓的思想的枷锁。贞德的悲剧也是所有忠诚的战士和疯狂的宗教徒的悲剧。

1小时前
  • 巧克力可丽饼
  • 推荐

吕克-贝松说:“我喜欢电影的结尾。 贞德历尽艰苦后感悟到命运的飘忽,但她接受命运的安排,可以让我们从中学到很多。五百年来,贞德的形象被利用的成份居多,因此我希望借此片让她回归独立的身份。”

1小时前
  • 四月天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